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当代摄影的两个问题

2011年03月17日 11:28:18  来源:瑞象视点

21世纪的中国摄影,在经历了上世纪西方舶来摄影的中国本土化生成、磨合、和艰难发育之后,呈现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可是这种可能性还没有为众多的摄影师所认识,也没有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摄影评论人所认同,仅仅是在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个案中潜滋暗长,悄然涌动。我将之归纳为两种有待延伸的方向:

1、纪录类影像,尤其是所谓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体现有待强化。

2、观念类影像的摄影生成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有待优化和升华。

21世纪是人类文明空前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空前多元和共享的世纪,而这些发展、多元、共享必然反映在人类文化艺术之中,尤其是会衍射在所有的当代摄影艺术之中。摄影作为个体人体现生命价值很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融合社会潮流反映心灵律动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使个体生命质量走向丰厚,传播给社会,从而丰富社会文明内涵和外延的一种互动方式或多向通道,达到表现当下,影响未来的价值输出,和艺术个性的贡献,在21世纪说这些不是不合时宜的,而是正逢其时。也不是奢侈妄想,而是非常必须。

我们应该承认,现代影像有三个相互依存的内涵,缺一不可。思想以及艺术风格的价值,摄影技术的控制、呈现以及突破,受众群的解读和互动传播。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前两条,现在,我们开始慢慢认同”受众群的解读和互动传播”了,因为这也是影像具有意义、价值的必备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受众的广泛、长久、深刻、反复的互动式解读,赋予影像以生命。这个”被生命”的环节,也是摄影作品有别于的其他艺术品的特质。

 

一、纪录类影像,尤其是所谓纪实摄影的主体性体现有待强化

近年来,我在摄影文论中也喜欢用”纪录类摄影”来表述。我以为摄影都是来记录的,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接近现实的程度高,就可以称之为纪录类摄影,在记录的过程中,如果接近现实的程度不高,主要是表达作者主观自我的东西,就应该称之为观念类摄影。

其实,再观念的摄影中也有客观记录的成分,再客观记录的摄影也有主观的思想,否则,它们就不能叫摄影。只不过要看程度和比例大小而已。

可是,在中国纪录类影像蓬勃发展的近40年以来,尤其是自1976年四五运动,严格意义的中国纪实摄影诞生与发展以来,纪实摄影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发展、经济变革以及社会进步一直起着启蒙发酵、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政治文化角色,在充分肯定其对社会功效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对摄影自身发展的一些消极作用。

其核心的消极作用在于,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大批纪实摄影师的作品以及言行都是围绕着反对传统的愚昧势力和错误观念,也可以称之为与落后的有封建残余意识的政治势力在斗争,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开始了越来越强势的市场经济时代,各种政治纷争都在越来越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日渐式微,偃旗息鼓,这时昔日扮演者“时代鼓手”的那批纪实摄影师开始跟不上时代,因为丧失政治斗争的对手和丧失角斗激情,他们无论是作品还是言行开始消极、自恋、封闭。

这种消极、自恋、封闭不仅表现在对公众社会的影响力在日趋衰减,而且表现在拍摄题材的拓展在收缩,拍摄力度在垂危,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趋向表象化和模式化。

这时候,有两种声音在混淆着摄影界的视听:

1、摄影是工具。2、纪实摄影就是记录,所以它不是艺术。

其实这两种声音是一个出发点,就是在漠视摄影的文化属性,艺术属性,在单一地强调摄影的记录工具的属性。为什么说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呢?因为照相机是工具,而人操作照相机生产的作品却不是工具,这个作品就是摄影,也可以说这个生产的过程就是摄影。如同笔是工具,而人用笔创作的文字不是工具一样,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而这个生产的过程叫创作。摄影在产生作品的环节叫创作,作品产生之后叫艺术,创作和艺术,都与工具无涉,所以,摄影不是工具!

纪实摄影当然是在纪录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更大限度地尊重人性。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就构成了对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因为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不仅有推进社会的功用,而且有滋养人类灵魂的功用,它怎么能仅仅是记录不是艺术呢?如同《史记》是记录了中国汉代之前的历史,可是它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结晶。

任何艺术都可以是写实和写意的两种思维和习惯,摄影原本对写实的方法很依赖,尤其是纪实摄影。可是,太多的依赖必然导致自我的局促和压抑,在一幅摄影作品中看不到摄影师独特的内心感受和视觉表达,你能说它是好作品?我不能!现代文明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可以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要尊重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且努力从思想上去认同。

如果说,中国的过去30多年的纪实摄影在推动社会进步功不可没的话,那么未来的中国纪实摄影应该在充分尊重人性,表达个性层面再上一层楼。纪实摄影的核心应该是关注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它的核心功用是改良社会,优化文明。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存印痕。要达到这样的”宏大而深刻”的境界,纪实类摄影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纪录是长期性的。

2、纪录的目的是非功利性的。即投入产出以及传播过程中均没有商业机构以及利益集团的资金、力量的介入。

3、对某一社会现象(专题)的挖掘、纪录以及研究、整理、传播,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且能深刻影响一定的受众群体。

我知道真正符合上述表述的纪实摄影作品并不多。因为:它首先应该是作者相当长的人生经历的结晶或者是一个庞大作者群在特定时段内的高效协作之作。其次,它必须是一个系列摄影作品的集合,而不是三三两两的数量有限的单幅作品。最后,作者必须是他所纪录问题的专家,而且表达的作品应该是图文组合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影像。

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更是少之又少了。

(责任编辑:熊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