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很少出摄影大师
今天被问到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很少出摄影大师?
这问题太复杂了我没法回答,是否能成为大师受太多变量左右,因此理清其潜在的规律是不可能的事,我只能举些例子说明一下对成就大师有所帮助的外部环境因素。
1、高素质的媒体与导师般的图编
图编是摄影师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位出色的图片编辑,尤其是重量级媒体的图编几乎可以决定一个时代的图片审美取向。和高水平的摄影师相比,高水准的图编数量要少的多。很多人认为图编应该是摄影师出身,其实这样恰恰不好,容易受自身拍摄风格的限制。好的图编应该对图片有客观独到的理解,不被摄影师的名气左右,始终保有瞬间发现真正杰作的直觉。
摄影师闫璐(微博:@闫璐)作品
2、具有卓越审美能力的图片用户
大师很少从发烧友中产生,大部分成名大师都是真靠摄影吃饭的人。相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职业摄影师的拍摄量与技术压力都大的多。这促使职业摄影师付出尽可能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以换取客户的认可。
客户的审美能力严重左右着摄影师的创作倾向,毕竟是衣食父母,这脸色是一定要看的。如果客户的要求低,甚至无法认可真正优秀的摄影理念,这一群最有可能出现大师的职业群体也会陷入迷茫。
3、社会整体的艺术鉴赏能力
影响一个孩子建立审美取向的因素很多,家人对艺术类内容的涉猎程度,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服装品味,流行性时尚元素的优劣,社区公共空间和谐还是杂乱,阅读、音乐、电影……
人的整个成长环境会深刻影响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建立。
如果要一一列举的话还有很多,言尽于此就不啰嗦了。环境固然重要,但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摄影师本人,没有哪位大师是立志成为大师才拿起相机的,他们在热爱摄影的同时,更热爱镜头前的世界。就算无人欣赏也不会放弃自己秉持的信念。我们有幸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还有更厉害的大师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真正的大师不需要摄影大赛的证书,但我们还是希望,能有配得上大师的摄影比赛,让我们能有机会见到更多伟大的作品。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的摄影大师一点儿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