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艺术之树常青

谢志高/文
2009年11月20日 09:40:4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谢志高艺术专栏  

罗铭先生的祖籍广东省普宁县和我们县紧挨着,同属潮汕地区。

因为20世纪50年代罗铭先生曾在中央美任教,80年代末当他再回北京安度晚年时,我作为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年轻教员随系主任黄润华先生、刘勃舒先生一起到罗铭先生的寓所探访请教,第一次有幸认识这位久仰的老前辈。十年前北京成立潮汕人海外联谊会时,我和罗铭先生是第一批会员,开会时坐在一起,叙起乡情,倍感亲切。当时,他讲了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普宁籍同乡,业余喜画山水,借同乡之名认识罗铭,不久又自费印制个人画集,请罗老为之写序。出于提携后学又兼同乡之谊,罗老便写了。但等画集出版之后打开一看,原文已被这位先生擅自篡改得面目全非,其中充斥自吹自擂之词和不合实际的事情。罗老对这种拉大旗作虎皮、肆意炒作的作风非常气愤。表现出罗老为人耿直、是非分明、不容污垢的性格。

罗铭先生从艺的经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批先行者均有相似之处,就是从西画人手,再回到中国画。所以,一开始便眼界开阔,融会中西,有较全面的基础。尤其注重在生活中吸取养分,攫取灵感。使其在20世纪娴年代中后期南洋之旅的艺术生涯中结出硕果,美名传扬。其时正值三十几岁,英气勃发。由此。才有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初徐悲鸿先生聘请罗铭到美院执教,才有l 954年和李可染、张仃三人结伴到江南的旅行写生和在北京举办的写生画展。从而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山水画朝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上发展的新篇章,树立起热爱生活、深人生活、表现生活的好风气。同时,在古与今、传统与创新、生活与艺术、写生与创作等关系和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时,三位先生在画展前言中写道:“假如我们对传统的表现方法可以掉头不顾,仅仅使用中国工具,运用外来技法来作水墨写生,或是完全使用传统的技法,对着现代的景物,作公式化的描写,那问题就都比较简单了。若要企图把传统中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它能适合于反映目前的现实;同时把现代外来的技法,融会在传统的风格中,使表现力更为丰富,这就不很简单了。困难正是不在于理论上是否已经明确,而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解决。”五十年前他们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画界学术层面上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前辈早在五十年前就先知先觉地率先跨出了这一步,不由令入感叹他们过人的胆识和才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术价值和意义更觉重大和深远。难怪这次画展在当时影响很大,今天看来,画展在我国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上的确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应当重新审视和评价前辈在艺术上的开拓精神和优秀成果。值此纪念罗铭先生诞辰九十一周年之际,尤其应对逐渐被人淡忘了的三人组合之一的罗铭先生之不凡业绩和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做出应有的评价和宣传。1959年至1988年的这段时间,也是罗铭先生艺术人生的重要时期。其间,他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荣誉院长等职。一方面教书育人,桃李满园;同时,乘1954年写生画展之风,坚持深人生活,勤思考,勇探索。大西北呼啸凛烈的寒风、粗犷壮阔的黄土高原、险峻雄奇的华山、古都汉唐的历史积淀,给予生长在风光旖旎的南国的罗铭以脱胎换骨般的洗礼。具有非凡艺术气质和功底的罗铭则欣然投入到大西北的怀抱之中,他以全新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饱满的激情,追求新的艺术表现。为了画好华山,他曾带领学生先后十几次登上华山。悉心研究,他对学生说:“画山,最初要画那些没有‘穿衣’的,就像画人物画时先练习画裸体模特儿。山有山的骨络脉理,你们要仔细观察。画山要先解决它的形体,然后是纹理,再者就染出远近空间。”又说:“树是山之衣,不要以为树是闲笔,其实树最难画。”他还给学生讲解火成岩的特点和华山的成因,分析华山的地质地貌,教导学生要抓住山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寻找出理想的笔墨形式。正是这种在大自然面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他对华山了如指掌,并以老辣雄健的笔墨,表现出华山奇伟刚劲、险峻峭丽的风貌。罗铭先生这种可贵的艺术品质对我们今天的后来人应当有所启示。虽然“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谁都承认的道理,但时下仍有一些人身在山中不见山,不管你是华山还是黄山,是五台山还是雁荡山,是贵州还是桂林,其笔下都是一个样。我行我素,举个人风格之旗,行重复印刷之术:或者以继承传统为本,照搬古人笔墨。至此,艺术生命业已枯竭,艺术创造又从何谈起?

罗铭先生有家学渊源,年轻时就求学于广州、上海,兼学中西,受遍名师指点,良好的教育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便只身远渡南洋,迈开艺术之旅的步伐,以朝气和才情初结良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受徐悲鸿赏识到中央美院任教,而后又转教于西安美院。毕生贡献给美术教育事业达四五十年之久,同时,努力进行艺术实践,既师古人,更师造化。在生活中寻求传统程式与现代表现的结合点,在继承、发扬和创新上艰苦探索。他的山水画引人南宋马远斧劈皴的笔法,但更突出秃笔中锋主线的作用,拉长线条,强化走势使之苍劲磊落、气势逼人。他又善用焦墨、重墨,注重骨架及山脉动势,因而峰峦纵横跌岩,雄浑刚强。他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才情并茂。画笔所指,涉及人物、花鸟。所作梅、花竹子、鸟雀,笔墨酣畅,生气盎然。尤以20世纪90年代晚年作品沉雄老辣。然而,罗铭先生淡泊名利,一生如老黄牛般默默耕耘,不事张扬。离西安回京十来年供职于中央文史馆,却很少社会应酬。他生性朴实耿直,心态平和,人品画品皆佳,堪当我辈楷模。今逢罗铭先生诞辰九十一周年之际,陕西省美术界隆重举办罗铭先生遗作展及学术研讨会等纪念活动,这对于先生应有的学术评价和定位,总结先生宝贵的艺术经验,匡正时下画界某些浮躁等不良风气,学习前辈艺术家的优秀成果和治学精神,都具有现实意义。我因故不能到会瞻仰先生的遗作和聆听师友同行的高论,实为遗憾。今致此短文,作为书面发言,缅怀尊敬的罗铭先生,并请教与会的师友同行。

(原载《汕头日报》2003年lO月26日)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