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
本文所属专题:陈辉艺术专栏
五、 作品当随学术
对艺术作品的学术性评价是看它是否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能否站在学术前沿,体现文化的内涵,揭示艺术的本质。能否形成理论体系下的美学价值观,是否在表现技法上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既能在艺术前瞻性的纵线上研发深度,又能在艺术比较的横线上拓展厚度。思辨带来观念的挑战与革命,实验带来技术的变通和更新,把艺术创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和探讨再回到艺术本体的过程需要时间、修养、观念、情感、才能等多次的合成彩排,或许才有可能奏响完美的乐章。何况学术性的价值规律,人文情怀和艺术精神是长期修行、积累、体会的过程,如同饮食里的文火慢炖,中医里的阴阳调理。文火慢炖宜滋养,平衡阴阳宜治本,知己知彼是核心!这是艺术的系统工程。心要静下来,思考不能停下来,手要勤起来,积累总结不能少,不要就事论事的想事,要就事论事的做事,想是务虚,做是务实,没有务虚哪来务实,设定好了目标,脚踏实地的执行。
艺术的未来与未知都引人关注,艺术家生活在理想和目标的希望中,不断探求着人类情感的奥秘。艺术家的格调与品位是定位艺术作品的学术含金量的基本要素,一些已被公认的、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已形成了特定的艺术图像符号特征并被广泛接受,这是可喜可贺的!但反过来说,这又使艺术家容易成为荣誉与辉煌的囚犯,束缚着艺术家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敢或不愿意进行艺术再创新。这些荣誉与辉煌提醒着我们要时刻警觉不能吃老本,不能停止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一个艺术家停止了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就缺少了对艺术本质追求,他的心灵就枯竭了,艺术生命也就此结束了,即便他们的手在不停的作画,其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
六、 作品表现当有技术含量
一幅作品的技术含量是指艺术操作手段对艺术作品的绝对完善,艺术作品技术指数的高低对作品的艺术内涵的表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画面意境的具体体现。画家所选择的表现方法、材料运用、绘制手段以及形式美感对主题内容的烘托都属于技术层面要解决的问题。
作品的结构比例、虚实关系、色彩变化、节奏韵律诸多环节都是技术问题,技术是作品艺术共性规律下的个性表现。每个画家通过学习传统和创新实验获得了属于自己能熟练应用且有独特性的技术方法,而这种技术方法和技术含量是其他人难以操作和模仿的,有绝对的技术语言下形成的技术“秘方”,“秘方”是技术含量,特定的技术为表现符合它的内容添嫁衣,内容和形式就可完美统一,从而达到随心所想,心手同步之境。
技术的最高层面是表达作品的艺术性,技术存在的意义是营造画面的意境。艺术是手艺活。技离不开练,艺离不开技,技是为艺服务的,艺术家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格调。技术含量的难度应该是艺术表现的综合体。从构图到用笔,从造型到设色,从结构到虚实,从对比到统一,无不凝聚着技术的光芒,可以说作品最终是否感人毫无疑问地要以作者手艺的高低来看他对上述创作因素的把握,因为,画面意蕴与精神指向是通过技术表现实现的。中国美术史上画荷者有八大山人、张大千、李苦禅、潘天寿等,然而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各有千秋,原因是他们认识物像的理法不同。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用笔、用墨的技法规则,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特征绝对不同,相互不能取代。这就是说每一种技法一定是适合于画家本身可操作的层面。八大的作品强调超凡脱俗的禅义,张大千的作品强调广泛的兼容性,李苦禅的作品强调笔墨逸气,潘天寿的作品强调中西拉开。每一个画家的技法如同为他量身定做的衣服一样,要适合他的气质和形体,是独立而绝对的个性款式,也是不同的技术含量产生的结果。画家具有的技术素质越高,技术和形式就结合的越好,越难以被人模仿,作品也就越具有个人面貌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