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画道之中 水墨为上

左庄伟/文
2015年04月27日 10:29:2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人类在封闭的、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先后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明,就世界而论主要有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西方的分界源自希腊人的中心观念,就其文明发展的程度而言,东方文明发展早于西方。

就绘画而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绘画就很发达,《人物龙凤帛画》就已出现。严格地讲西方绘画从墙壁走向架上画,主要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成熟在15世纪由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画家凡·埃克兄弟改革油画材料发明油画始,尔后油画成为西方绘画的代表,传遍欧洲,影响世界。西方绘画自明清以来相继传入我国,上世纪初兴起的新美术教育,西画逐渐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内容与传统中国画并存并重发展,画家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西两种艺术理念和两种完全不同的画理画法教育和绘画实践,自然形成中国结合和中西融合,革新了自古以来的传统绘画的画理和画法、水墨画的造型和审美效果也自然受到深刻的影响,但是民族精神始终主宰和影响中国水墨画的创作。

由于东西方民族(这里讲的东方就专指中国,西方指的是希腊罗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持的观念不同产生不同的哲学观,由此而生不同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形成不同的艺术理念导致不同的画理和画法,呈现不同的审美效果。“天人合一”观和“血亲情意”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本质,讲究和谐、中庸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之一,来自这种精神的审美意识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尚自然,贵含蓄,崇尚优美。我们的画家在观察自然物时视自然物为人,为我,本能地注入人文情怀。中国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是客观的自然写照,更是主观的意象,蕴含深刻的内在人文精神美和客观自然形态美的融合。

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我们的民族不同,“天人相胜”的哲学观产生的民族精神是崇尚进取和创造,这样的民族必然是讲科学讲理性。西方文明的根源在希腊罗马,希腊是航海游牧民族,独立自由开放是他们民族精神又一个来源。他们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使人的自身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当战胜了自然时就显示出人的力量伟大、发出震撼心灵和夺目的光辉;失败了就成了悲剧,来自这种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就是英雄主义的“壮美”,当人与自然顺应和谐时表现为“优美”。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美学观和艺术观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方法。我们的画家观察自然是“动观”,边走边看,感悟自然,神与迹化,融入自然。这样就突破时空制约,目识心记想着画,天马行空自由创造。这样的画法必用充满情感的线条为基本造型表现语言;西画的观察法“静观”,坐定一点描绘视域所及对象,必然受自然时空影响,是在模仿眼前所见景物,看着画,讲究物理空间创造,在模仿理论的指导下,追求真实之美。中西传统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宗教的影响,西方人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将基督教设为国教,信奉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都不能随意改变。因此绘画必须真实再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所以西方传统绘画遵循写实造型,直到摄影术的出现,写实绘画受到冲击和挑战,加之时代的变迁,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对人性的冲击,人的心灵需要宣泄以求得心理平衡慰藉,在东方表现艺术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自由再现,走向表现的艺术道路,产生了西方种种现代艺术流派。而中国的绘画在发展进程中也逐渐受到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影响。国人礼佛者重,当佛教与中国的传统道教结合时形成强大的影响民族的精神,与儒家的思想共同主宰左右着国人的思想情感:追求仕途上进者信儒,受挫失意者多转向礼佛,当佛与传统的道教结合时兴禅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尤其是水墨画的发生发展。而中国文人画又是中国画的主流,因此中国水墨画就成了中国画的根本艺术语言。

中国绘画在魏晋以前画工画是主流,文人画自东晋顾恺之始。初时的绘画语言基本上还是以用笔用色为主,由于用笔(线条)的不同,元朝的三杰(指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已分“密”与“疏”二体。到了唐代张璪、王维和王洽始用泼墨破墨画法,所谓泼墨和破墨画法就是用水化成浓淡不同层次作画,以变化的墨代替色作画,即墨分五色,水墨画问世。水墨画一经产生深得失意文人画家喜爱,这是因为水墨的视觉性能平和高雅、无杂无染,没有火气、霸气和富贵气,有着浓浓的佛禅意境,它所写的艺术境界和平、宁静、安逸,这正合禅理。

线条、色彩和墨色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基本语言,自从晚周的帛画考证,就已经确立了线条和墨色为造型的语言,晋人在笔墨中略施薄彩,到了南北朝时受到西域外民族和少数民族重色彩造型的影响,一度出现浓艳的色彩画。至唐代色彩画渐臻纯净成熟高度,与王维等创立的水墨画形成两大流派,反映在山水画中有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王维代表的水墨山水,明代的董其昌将他们分为南北二宗。王维的水墨画为南宗,而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为北宗。从此影响后世绘画发展:五代黄筌工笔重彩画与徐熙水墨写意画泾渭分明,重色在朝,重墨在野,因此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两大派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各领风骚,各展风采,共存共荣,并驾齐驱主宰画坛,永兴不衰。

水墨画起着主导中国画的地位,历来重用笔用墨,在进化过程中唐人重用笔,画法无笔墨痕,王维用浓墨,王洽、张璪用泼墨,吴道子用线条,世称有笔无墨,这里说的笔墨痕并非以它的线条外貌粗细论,而是指的点染繁简论之;到了宋人的画法开始用笔兼用墨,李成始用淡墨画法,有笔墨痕;到了元代各种笔法、墨法皆备,但画家各有侧重,倪云林笔中有墨,黄公望墨中有笔。笔墨只是艺术形象创造的语言,目的是营造气韵生动的画境。画中之气皆从笔力出,因此以笔取气,特别用枯笔,但太枯无墨必损气;韵全靠墨生成,湿笔取韵,但太湿亦无笔,有气无力,因此画中有气有韵才生动,气韵出于笔墨,笔法是骨,有笔就有骨气,墨法是肌肉,有墨就丰满,笔墨用得好,画的艺术形象就有骨有肉,有气有韵,画有生命感。笔墨之中用笔是中国画之根本语言,它与西人用笔(指线条)不同,西人油画用扁刷子,形成面痕迹,讲究笔触美,这与雕塑语言相同,块面造型,造型追求主题效果,所以西方画家多为雕塑家;而中国画家用线的基本功力是书法,古有工画者必工书之说,大画家皆大书家,书法是中国绘画最高的抽象形式,远古象形文字就是画,画画即写字,写字就如画画,书画本同源。后来书画分离,各自独立,但精神始终如一。

水墨画之首为水,但水墨画家一向重视用笔用墨,视为艺术语言的地位,而水只当着调和墨的媒介物,它的地位只限于将墨调合成浓淡干湿的不同层次而已,古人虽然也说过: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我理解这还是从画法上肯定各自难易地位的,对水在水墨画中的学术地位,即与笔墨同等语言地位并不确认。世人皆知水是宇宙生命之本源,造化万物生成都是靠水来滋养,因而在水墨画中水与笔墨如能达到真正的相融就才能实现与自然之道妙合,夺得天工造物之真魂魄,我认为画中的“气韵生动”之境全在于水用得好,气和韵完全由水而生成,在山水画中的云雾出于水气,画中有云雾气就流动起来,就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水用好了,气韵自然就出来了,通过用水把笔墨融合起来,让笔底物象活起来,画面就灵动了,画面必生自然和谐,画必生气韵生动意境。

用笔用墨用水虽取于物,但它是发于心,虽为物象,乃画家的心迹,如果说笔墨水是中国水墨画的根本语言,那么人文精神则是中国画之魂灵,在讲究笔墨水语言锤炼的同时,亦讲究人文精神是中国画家永恒的追求,在水墨画中画家无论是表现哪一种题材都是将自己的性灵情意与自然的性灵熔冶为一体,借自然的物形物态传达自己的情性和理想,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自己的情性改造物形物态,遵从中庸之道,营造“似与不似”之画境,以民族精神之道入画道,走向世界。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