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丁鸿章:笔下流淌传统美

2014年09月22日 10:00:2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在丁鸿章的写意人物画里,你几乎找不到现实的影子,感受到的只是画家强烈的主观意识的流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有意造成的时空距离,使他赢得了更多的从容,让一个个人物从一个个特定的背景中走出,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以或恬静或雅致或遐思或沉迷的神情,诉说着画家的笔意墨趣。这样的画实实在在放在你的眼前,看久了,心也静了。

《香风留美人》(见附图),画从左面入手,老藤新枝盘旋缠绕,老藤以淡墨干笔出之,尽显苍劲之气;新枝则以浓墨勾画,笔法纵逸。新枝多呈向下之势,与如瀑的紫色藤花相映成趣。明媚的阳光,浪漫的藤花,自然让画中的少女情不自禁地驻足、回首。少女回首仰面,眼光与藤花的紫光交融,充满了青春的光彩和气息。人物静中藏动,左手所持的团扇,不仅稳固了人物的体态,还以其柠檬的黄色映衬出人物置身于花中的自得。这样的自得犹如迷人的谜语弥散着清纯的诗意。《春花香满心》与其有着同工之妙,画中少女作回首前行之状,低眉之处迎春花灿灿烂烂。画中的人物姿态舒缓优雅,衣纹用笔,浓淡相间,不同的力度构成了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人物前倾的体姿,恬静的神情,飘逸的衣裙,以及那只萦绕着人物翻飞的蝴蝶,无不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雅致的美感。

丁鸿章笔下的玉女形象,显然源自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但又与传统画中的仕女俯首低眉、樱唇轻启的娇弱妩媚大有不同。他不仅在人物造型上强化姿态的优美,更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表现,极具“秀骨清像”之特征,如此人物既充盈着林下之气,又不失闺房之秀。画人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

丁鸿章自小喜画,南艺附中四年的磨砺,培养了他扎实的素描、写生等基本功,南艺四年的名师指点,又让他畅游在前贤的墨趣笔意之中,而此后几十年美术编辑工作的“浸泡”,更使他对传统的写意人物画情有独钟,于是一个个充满古诗意趣的人物从他的笔端走上画案。

《李白诗意图》可视为他的经典作品。古拙而虬曲的松干自下部斜伸而出,树梢的枝条又横空于画的上部,湿笔重写的松与干笔轻勾的纤细竹子形成了强弱的对比。远处流泉瀑布在灰色崖壁的映衬下飞泻而下,其色明净而清丽,其声似乎也隐隐可闻,一派高古幽绝之象。画中的高士则欹坐于松树之下,后仰的面部以细笔勾出,并略施以赭色。人物须髯毕现,意态闲适而自得,充溢着仙风道骨之气。而人物目力所及之处,以草书题写李白之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更充满画外之象、纸外之声,画中的禅意也自然跃出纸上。

再看他的《明人诗意图》,一高人手持过头的手杖前行,系着红带子的葫芦悬挂在手杖上,摇曳着酒香。高人低眉垂首,须髯轻扬,步履也似乎带着浓浓酒意,大有司马相如《大人赋》那样的“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当然,醉了的还有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还有山石上斜伸出来的松枝。唯有走在前面的童子不时回首,仰起的脸满是不解,满是疑惑,满是稚气。“云抱青山深复深,日融清露滴幽林。鸟鸣树发春如许,试问高人身内心。”高人的内心,童子自然无法了解,我们是否完全懂得,似乎也不尽然。

丁鸿章的写意人物画,其“意”是美的,而这样的美又是借助“形”的美来体现的。形与意的和谐融合,雅化了传统的人物画,它是“诗意生活”的文化心理在更高层面上的表达。在当下以“奇”以“异”,甚而衍化成以“怪”为时尚的风气之下,丁鸿章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留住的也许就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本真。

文/陶晓跃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