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漆字坊》简介
本文所属专题:汪大俊艺术专栏
“漆艺古来兴,民间世代承.”在华夏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上,漆器工艺始经历久弥新,耀耀生辉.而在徽风皖韵,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徽州大地,髹漆工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独得的制作技艺,唯美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以徽州髹漆方法而制的楹联、匾额被人们称之为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髹漆技艺起源于上古,元、明、清时代,其技艺体系已趋于完备,制作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古徽州地区的髹漆制品犹为突出.古代惟一的一部髹漆专着《探饰录》,便产生于徽州,它由新安人髹漆大师黄大成所着,书中“阳识”和“堆起”两章记载列有:识文描金、堆漆(即堆犀)……等8种堆漆装饰方法.堆漆工艺产品立体感强,或高或低,变化甚多宛若一幅浮雕,一片石刻,而非浮雕,石刻所能比拟.
从历史沿袭来看,髹漆行业有一种不成文的行规:父传子、伯传侄,舅传甥,在家族的内部传承。而现代从事装饰的油漆工匠只能髹漆普通的门窗、家俱.髹漆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窘迫地步。
当人们在古董店或名胜古迹参观所见的楹联、匾额,使人怡情悦目,饶有回味,既便是油漆匠也只能是与他人一样默默称夸,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他”也不知楹联、匾额的制作方式方法。
汪大俊便是一位既传承传统堆漆工艺,又匠心独远,独辟蹊径,融时代特色于堆漆技艺的髹漆人.
汪大俊出生于“吴头楚尾”的绩溪县,作为“徽州遗民”,高中毕业后,拜师学艺,从事油漆工作,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摸索,在继承传统髹漆的墓础上,挖掘恢复了失传多年的徽州深漆工艺,并有所创新,其创办的《大中漆字坊》2008年获得国家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2010年获登宣城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遗产名目传统技艺〔序号:39, VIII-16〕一一髹漆工艺.所创作的髹漆作品获得了国内许多书法名家的肯首和赞许.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邹德忠在参观漆字牌匾后留下了“宁静致远”的墨宝并与其合影留念;安徽省书协名誉主席陶天月先生曾对所创漆字作品题词:“立体书法,妙手生辉”;安徽省书协副主席耿立军及广西书协副主席王精先生在观后为所创漆字牌匾题词:“巧夺天功;”书法名人赵国联曾赠“大笔千古秀,俊开一代风”的楹联;黄山学院老教授、着名书法家黄澍先生题赠:“髹漆绝艺,蓬荜增辉”.此外还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先生、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北京书法院院长汪良等名流肯首和指正.《大中漆字坊》创作的漆字牌匾作品先后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省赖少其艺术馆等单位永久收藏.
髹漆技艺渊深,功成遥远,非吾辈轻易而及之.本人生性愚钝,认识肤浅,荒诞俗陋尚不自知,今不揣浅薄,携拙作于此叩首拜贤,以正法眼,不胜惶恐之至,忐忑间万望诸方家不吝赐教,以求日后进步.
《大中漆字》是在继承堆漆、刻漆等传统工艺的墓础上,采用天然国漆等材料,并按照其特点,手工刹作而成。本产品既有雕刻的立体效果,又不失书法原有的韵味与风格,其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是用髹漆工艺在不同载体上还原书法造型的艺术品。
《大中漆字》以制作传统的真、草、隶、篆乃主。古代内容字句尽可能用作者本人真迹或同时代书法家的集字,以保持其古代韵味;现代内容字句则承接客户预订为主,以维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大中漆字》制作的髹漆牌匾不仅能使名家的楹联、匾额、文人骚客的墨宝得到长久保存,又可以为现代家居增加雅趣,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