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臣:关于草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本文所属专题:书法家张惠臣艺术专栏
读草书的尴尬:
2006年,我为韩国总统卢武铉题写了一幅隶书作品“大明境界”,作为答谢,韩国国会议员沈载德邀请我赴韩访问,并组织韩国文化界的几位先生陪同我参加艺术交流等活动。活动期间,他问我中国的文字是否近期又改革了。我说没有,文字改革是在1956年,由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八十年代又有一次改革但没有实施。对方问为什么近几年的中国书法很难识别,原来的繁体字都认识,现在不认识了。以为中国文字又改革了。这个误会闹得可真不小。因为韩国600年以前没有文字,全是用中国人的繁体汉字,而后才创造了现在的韩文。我参观了不少韩国境内的景点,匾额都是很工整的繁体汉字。现在中国书法的书风把他们搞糊涂了,大部分字都不认识了。后来他果真拿出我国某草书家于韩国书写的作品,请我帮忙读一读,他们说几年了也没看明白内容,不知道是什么字。因为书写的很不规范,都是自造字,所以当时我一看也蒙住了,大部分字不认识,无法解读。我小时候学习草书是学的标准草书,草书是有口诀的。如:长短分“知”“去”,空挑即是“言”等。“知”“去”二字草书写法很相近,(知——)(去——),字头一样,下部长的读知,短的读去。“知”字是左右结构,右边有一个“口”字,所以草体字的尾部加长,加长部分即是代表“口”字;“去”字是单体字,所以收笔较短。“言”字旁空挑即可,很是简单,一目了然。如果按这种正规写法大家都能认识,然而时下有些草书家不按规矩书写,自创草书,各搞一套,无根无缘地盲目创作汉字,中国出现了多如星辰之苍颉忙忙碌碌的造字现象,就算王羲之在世也无可奈何。
韩国友人满以为我会能给他们很快解读出来,岂知我也是无能为力。但是总要给人家一个答复啊,我想我是专业书法者,如果不认识草书汉字,岂不是给中国人丢尽脸面。我也不能说这幅作品不规范,绝不能给中国的草书家抹灰,我们要有中国人的尊严。便说:“这幅作品是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没有高超的书法技能是写不出来的。你们如果想学必须去中国系统的学习,短时间内你们是学不会的,我讲你们也听不懂”。就这样我把这事儿搪塞过去了,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惭愧至极——这不是误导人家吗?因为我到别的国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我国不规范的草书已经像日本核电站的核辐射一样殃及到全世界,使全人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了。汉字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单元,汉字不规范,何谈语言乎?!
这是我本不愿提起的一个问题,可是现状不得不让我说说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外已经成立了三百多个孔子学院,汉语热当然是好事,说明我国的国力增强。汉语传遍世界,我国地位随之提高。但是,目前不容乐观。用什么方法向世界传播儒家思想和汉文化,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孔子学院成立后,向外国朋友传播什么样的汉文化是一个大问题。大家知道本来古汉语很难学会,别说外国人,中国人真学明白的人也很少,再加上汉字书写不规范,聪明的外国人也会搞糊涂。浪费人家的宝贵时间这不是犯罪吗?所以我认为应出版一部《新华标准草书字典》面向全世界发行。
目前我国草书书体现状:
1.所谓“创新”——既然草书是最高境界,就必须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能驾驭书体,也就是说首先要把汉字的结构研究明白,草书的哪一笔代表了汉字原貌的哪一部分,而且还要把工整楷书书体写到一定水平后再逐渐升华为行书或草书,写出来才有味道。少林寺的武功从儿童几岁就开始练基本功,十年基本功练得成熟之后,再进入实战状态,打出去的拳脚才有力量。如果没有基本功开始就进入套路,那只是花拳绣腿。书法也是如此,没练基本功,直接上狂草,行家一眼便知,蒙不过去。常言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只有扎实练功,有根有源之笔才是唯一出路。
中国十三亿人口,搞书法的人规模逐渐壮大,其中写草书的占了绝大部分。不知情者以为草书好写,来得快,其实草书写好了是非常之难。大家都喜欢毛泽东的草书,现在毛体书家大有人在。但是毛主席并不是年轻时一下子就步入草书,他小时候的工整字写的很到位,后来又学习唐朝怀素的草书,加之本人的修养,才写成大气磅礴之狂草。毛主席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临摹古人之精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受欢迎。可是时下浮躁草书的创作风气着实令书界人士担忧,现在书家怎么写都不算错,随意造字。有佻巧者走捷径,以狂怪妄为之作吸引众人眼球,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方块汉字所特有的“线条美”在其笔下已经荡然无存了。基础差又不肯真正下功夫的人来说,随便勾画几笔就完事了,旁人看不懂没关系,可以说成是“创新”或者“个人风格”,用所谓的“趣味性”来掩盖自己创作手法的拙劣。这种作品登不了大雅之堂,与社会脱钩有意义吗?
2.所谓“受众”——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一门高雅的文化艺术,唐朝张旭、怀素之草书无人可比,这样的好作品百看不厌。因其深深根植于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之中,几千年而集其精华,浓缩着中国人的美学意识,因此书法历来都是为社会所服务的。一幅漂亮的草书悬挂墙上,会给厅堂增加高雅之气,使人赏心悦目;反之,使人看了不养眼,而且很难受。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有草体书法天书似地书写不规范,大家都不认识,还容易产生误会,有哪个人愿意在家里挂这样一幅作品?党政机关等单位更不用说。这种东西根本就难登大雅之堂,也就失去了为社会服务的资格,因为它已经完全与社会脱钩了,不能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既浪费纸张,又浪费时间,我们国家还能放任不管吗?我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决不能葬送在我们这一代,国家有关单位应该下决心狠抓一下。
3.所谓“传统”——去年我去西班牙参加联合国工作会议书画展,我国同去的有十几位书画代表,书法就我一人,其他均是国画。欧洲人看了我们的国画有一个共同的反应:认为咱们的国画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唯独对一位湖南籍画家的画作颇感兴趣,因为他把中西方的画法巧妙的揉在一起,浓彩重墨的表现湖水,很受欢迎,这是变法成功之作。而作为书法母国的中国汉字来说就截然不同了。我国的汉字除了结构之美,还有阳刚之气。书法不可能中西结合,汉字是方块字,西方是曲线的字母,中西结合便是男不男女不女,汉字的气象便荡然无存,怎么称得上是中国书法。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书法也要走中西结合之路,我看此举实在荒诞,糟蹋汉字,汉字中国独有,决不能与他国结合。
作为书法艺术里的探索者,我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忌讳生搬硬套的表现手法,在高明的书家笔下亦不主张字的结构都墨守旧章。似有意而无意,无法而有法,在随意挥写中达到统一,这才是淳美的艺术享受。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传统文化上不能也随之改革了。经济发展了,文化也要发展,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能推翻传统文化另搞一套。经济发展取决于政策的社会制度,路子走对了,便突飞猛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已完全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文化却不能,它的发展绝不同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积淀才有稳步的发展,如我国汉字的书写从甲骨文、大篆、小篆的演变,用了两千年,而后演变到汉隶,唐楷到现在也一千多年。现在新华字典的仿宋体的结构字形很接近唐楷的字形,只是硬笔软笔之分罢了,一直沿用至今,繁体字改简化字又过了近六十年。况且文字的演变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的行为。个别书家盲目的创造、自改汉字是徒劳的,毫无价值的浪费自己的时间,给社会带来不便。这种书家应该冷静一下头脑,克服躁气,沉下心来,下点苦工,创造出为社会服务的好作品流传后世。
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历经几千年,是祖辈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巨大财富,表现自我无可厚非,艺术就是要表现自我,可是当一种既盲目又无根无源的创作左右艺术的时候,这岂不是书法艺术的悲哀?!我们不能任由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书法母国的形象不能扭曲,传统文化更不能丢失,这是每个真正书法爱好者的内心呐喊。
如何改观现状
大家都知道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编于几十年前,收录了历代草书大家的部分书写笔法。很敬佩于老,在国事日艰的时候,依然竭力为草书书法着书立说。据悉他唯一健在的养子刘天一先生也在积极编撰《中国汉字书法草体字常用标准大字典》,进展如何尚不得而知。我们应该对这种奉献精神表示支持敬佩。不过标准草书是国家大事,个人的行为终归是能力有限,权威性也会受到质疑。就算编撰成功问世之后,又有几个新时代的草书家解读、临摹和采用呢?
在此我强烈呼吁:必须由国家出面,成立一个“草书编撰委员会”之类的组织,编写《新华标准草书字典》,倘若不按此字典书写可定为是错字。就像我们的新华字典一样,广泛收集整理古今草书书法的体貌姿态,一个汉字可以有多种写法,编撰成集,全国发行,等条件成熟之后也可像楷、隶、魏等字体一样将草书字体录入电脑,全国乃至世界使用。若干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变更增减,前提是由国家抓起。这样一来,不仅规范了书法市场,令一些随意乱写者无立足之地,国家草书大赛可以有一个评定标准,也可以给草体学习者创造一个权威规范的学习环境,留给子孙后代的也是一份更纯正的文化遗产,不愧对祖先,更不能误导我们的子孙。
把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抓好,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要举全国之力才能实现。望国家有关单位和关心书法文化的同道们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我们的书法文化,使书法更便捷、更广泛、更准确地服务于社会,为我国的强盛增光添彩,不要添乱,这才是中国书法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