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 铸 古 今
——清晖书画院系列专题片解说
本文所属专题:清晖书院艺术专栏
2003年聪山蕴秀,古城涵玉。曾经享有盛誉的清晖书院,荡涤历史的尘埃,再现于冀南大地,呈现出世纪的辉煌。2002年在永年县城建设的清晖书院和清晖书画院,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代表,迎着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绚丽的朝霞,融进当代先进文化的潮流,为人民大众营造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成为全国地方文化艺术荟萃的闪耀亮点。
清晖书院和清晖书画院凝结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汇聚了二千多年来我国书画艺术的光辉史篇,也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艺术风貌。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有效地促进当地文化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从清晖书院和清晖书画院,我们可以看到原《广平府》府治所在地永年文化艺术灿烂的历史和光辉的未来——
历史上的清晖书院,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荷花馆,由广平知府蒋以忠筹建,原址在广府城东北角。明清时期,经常作为官府讲学课士场所,培养出300多名进士,上千名贡生,同时也是人们游赏的佳境。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曾在此讲学、作书作画数日。乾隆壬申年间,也就是公元1752年夏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夜宿清晖书院,并题诗于书院,其刻碑留传至今,其诗曰: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看到清晖书院中的“初日轩”便可使人自然荡漾起历史的暇想。
广平府作为直隶南首府,地灵人杰,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雄伟的城墙之外,水环绕,芦苇万倾;祥鸟群集,鱼鸭共生;十里荷花,清风飘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历代各地文人雅士纷纷游历于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广平府府治所在地——永年的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在书院中置放的这块巨石摹刻,是依据我县现存于朱山顶上的“朱山石刻”而制。朱山石刻享誉中外,上文写着“赵 二年丙寅八月群臣上筹此石北”,它记载了公元前158年赵王在此举行的一次盛大筵会。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一种十分难得的特殊字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书院中的夏承碑也是全国知名的石刻。原碑是汉代八大名碑之一,刻于170年,距今1823年的历史,相传为东汉大书法蔡邕所书。该碑隶体雍容典雅,篆法余韵明显,在众多的汉碑中风格独具,傲然卓立。其原碑拓片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为稀世之宝。
在唐朝,永年人高正臣官至卫尉卿,书法为王羲之书风,极受唐睿宗李旦宠爱,南京栖霞寺其所书碑刻。唐朝大历年间十大才子之一,永年人引空曙,诗文书画颇具特色,其文集在我国文坛具有一席之地。
闻名国内外的宋朝《清明上河图》上有着元代永年书法家王磵的两首题诗。
明代太子太保卢大中、光禄寺少卿姚三让,篆楷兼能。这两块碑就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明末,着名书法家东桥村的张盖,善草书,曾邀名地名家切磋书艺,其书法在当时享有盛誉。
清初永年申涵光,诗、书、画俱佳,才情飘逸,为冀南三才子之一。清末,我县后马营村裴文功,着名画师,为北京皇宫画壁画,被皇帝赐予黄马褂。
当代过世于开封市的我国着名书法家,永年籍武慕姚先生书法艺术水平享誉中原,不少弟子现在河南书坛身居要职。
历史上着名的诗人,书画家李白、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翁方纲、戴彬元等在永年留下的光辉的足迹。他们或诗或文,或书或画,为永年增添夺目的光彩。
永年历史上的各个时代,不断闪现杰出的书画艺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书画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书画界人士的努力下,曾规划和实施了“把永年建成书法县”的壮丽蓝图,相继成立了书法、美术等协会组织。这一活动在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配合,并得到了省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密切关注和支持。在省书协的指导下,与束鹿建立了书法友好县。20余年来,两地书画交流、交往从无间断,成为我省书画界目前友好往来的最佳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