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媒体关注

微雕艺术家周信兴

2010年01月27日 16:47:15  来源:东方收藏

本文所属专题:周信兴艺术专栏  

今年55岁的周信兴,自幼家贫,少年即好书法喜绘画。周信兴15岁时,临《黄庭经》、《乐毅论》惟妙惟肖,他把王羲之当作最初的启蒙老师。高中之前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功底与书画基础。周信兴28岁就当上了一家医院的院长兼主刀大夫。当医生和院长不是周信兴的最初理想。他喜欢的是文学与艺术。30岁那年,周信兴被人叫去,发挥书法专长写对联,随后操起偶然放在身边的一把雕刻刀,在毛笔竹杆上刻了几个字,觉得很有韵味,潜意识里竟一下喜欢上了雕刻这门技艺。周信兴从此迈出了精神艺术的第一步。

周信兴很快辞去院长职务,专事研究雕刻艺术。随后进入艺术创作中的微雕,1990年前后,周信兴的微雕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成熟中的周信兴,反倒回过头来审视自我,深感多有不足。1991年至1999年,周信兴钻在偏于一隅的一幢旧宅里,大量阅读文学、艺术、哲学等经典着作。对于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用功尤勤。《滕王阁序》、《岳阳楼记》、《赤壁赋》等散文名篇,周信兴都背诵得滚瓜烂熟;甚至不为现代诸多文人所熟悉的《心经》、《金刚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茶经》等古代经典,周信兴皆能全文背诵,更不用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经典了。如此艰苦的学习,对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来说无疑是上好的营养。所谓功夫在字外、画外抑或刀外,一切艺术都离不开这个规律。

积蓄的这些功底让周信兴在微雕艺术创作的案台上游刃有余。周信兴的微雕艺术就这样水到渠成。在长久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周信兴坚持“微、神、绝”三位一体的创作理念。一旦进入角色,“意在刀先,神在刀尖,艺在惊天”的艺术胸怀,即与他的肉体自然贯通。这种精神与艺术相对应创作出来的作品,娴熟得恰到好处,气韵生动也理所当然。周信兴在艰苦的艺术创作中,坚持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不管任务有多繁重,他也不刻薄自己,疲劳了即歇息,灵感激荡中也可以挑灯夜战、通宵达旦。这是艺术家保存有生力量,为坚守艺术而战的身体精力储备,因为铁笔舒展与饱满精神的有机相融,才能创造出有灵气的艺术珍品。周信兴在创作时往往是一气呵成,中途没有停顿,全得益于他胸中的古代文化功底。“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大艺术效果,由此而来。

周信兴读书写字学画皆“取法手上”,雕刻同样取法手上。竹雕本身比较难掌握。我国明代后期“三朱”竹雕有名,以至影响江南地区四百余年。周信兴不满足于前贤的创造成果,他要在古代竹雕艺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竹材因内在纤维粗糙雕刻不易,所以古人以一般较好竹雕为上上艺术,而微雕竹刻在前人基础上则要上台阶。周信兴研究江南各地区竹材性能,尤其是对福建武夷山地区紫竹微雕研究下功夫最深。紫竹微雕攻关最难,珍藏保留也要下功夫研究,周信兴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好,并有研究成果推介于微雕艺术界。周信兴说,从一般雕刻到微雕艺术创作需要二十年,而进入紫竹微雕则更难。微雕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即为在40倍放大镜下凭意念雕刻,但因紫竹非常绵刀而必须靠多年练就的心理素质与手上功夫。

周信兴研究材质下的功夫也不少。他认为巴林石油润,微雕效果好,他的微雕作品亦多用巴林石。寿山石与青田石较为绵刀,不能有巴林石的效果。周信兴非常注意微雕作品的选材。象牙微雕最好掌握,为了保证艺术作品的品位,周信兴绝不马虎。他鉴别亚洲象、非洲象,区分血牙、死牙、尖牙,不滥用不好材质的象牙,他要对自己的艺术作品负责到底。从竹、木、角、石到瓷,周信兴的微雕艺术都能精心而流畅地表现在不同的材质上。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1999年10月,周信兴首创紫竹微雕《金刚经》全文5502个繁体字及十八罗汉图,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品《孙子兵法》“三十六计”8000字及春秋战国兵马车驷战图四轴,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入编《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等精品图书。2001年20万字《百年恩来》紫檀木微雕作品再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荣获首创木简微雕艺术之最。

周信兴2002年10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微雕艺术大师,并当选为中国微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9月在天津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展,天津市委选其冻石微雕作品赠送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组织秘书长法格尔先生,法格尔先生与冯骥才先生共同表示申报周信兴为国际微雕艺术大师。2004年10月在中国杭州清河坊民间艺人节,周信兴被大会组委会称为“中国实力派微雕艺术家”,获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在会上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唱主角,其作品“清明上河图并五百罗汉大象牙”为绝世孤品,观者无不惊叹。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