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奔腾思入神
——施江城先生《长江万里图卷》观后
本文所属专题:施江城艺术专栏
读施江城先生的《长江万里图卷》(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首先让人想起苏轼评价吴道子的画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借古喻今,这又何尝不是施江城先生画风的写照?《长江万里图卷》的创新并非无规可循,无矩可蹈,长江文明的瑰宝以及中国画的传统精粹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长江文明的具象,《长江万里图卷》承载着的画家吞吐江海的诗意情怀,这种原创的艺术感染力摄人魂魄,一扫当今画坛流俗之风。
在《长江万里图卷》中,施江城先生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或飘逸、或雄浑、或婉约、或沉和的沿江自然景色,还以其虚实结合、时空转换等的艺术手法,与时俱进地将三峡水利枢纽、东方明珠文明等当代文明成果写入画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画家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处理得浑成天然、交相成趣,突破了中国画技法表述现代建筑的局限。在施江城先生看来,画家除了立足真实生活、真实感情,尊重和研究民族传统,还须立足当代,以长江文化精神之脉、以中华民族文化之脉,师古而不泥古,包容而不失自我。
当今画坛似有两大不足:继承不足,创新不足。在传承千年水墨文脉、求本溯源方面,技法与学养同样重要。遗憾的是,太多的所谓“大师”没有能像施江城先生那样重视后者,迷失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边缘地带。而施江城先生的画笔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同时,在文明融合与传承的大视野中,演绎长江文化的原生态。《长江万里图卷》传世的根基恰在于此;在张扬个性、开画坛新风方面,《长江万里图卷》功不可没。当今画坛名作不少,佳作不多。一些名家的作品往往偏离了美学规律,或故纸难出、遁吴门老路,或乖张恶俗、直把怪诞作创新。与此不同,《长江万里图卷》古风新法,大处写意、精微落墨、收放自如、形神兼备。可谓无处不法度,无处不逾矩。堪称创新的一面旗帜。用雅俗共赏形容《长江万里图卷》显然不足以肯定这部精品,倘若古人来到现代,想必能够古今共赏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