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峡绝景 开长江画风———画家施江城的艺术之路
本文所属专题:施江城艺术专栏
然而,使他蜚声画坛的是其五十岁那年完成的钜制《长江三峡图卷》。这件作品凝聚着施江城半生的心血,也蕴涵着陆俨少、亚明、何海霞等老一辈大家名宿的殷切关怀。
上世纪70年代末,施江城通过宋文治先生结识了陆俨少先生。陆老对江城现身说法,多次谈到四十年代乘筏出峡的经历使其在艺术创作上得益非浅,鼓励他深入生活。亚明先生更希望江城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利用生活基础扎实的优势,“好好画长江”。至1990年,江城在多年写生和艺术探索的基础上,画出第一幅十余米长的山水长卷——《长江三峡画卷》,何海霞先生观后,连呼“壮哉!壮哉!”,并亲为题写画名。何老说:“我的老师(张大千)有个《长江万里图》,但他主要是靠回忆,靠自己的传统功夫画,而你是靠自己的生活基础,靠写生画,不一样。将来你在这个基础上画出自己的面貌,那就厉害了。”又经过五年,施江城终于创作出一卷长达二十多米的全新的《长江三峡图卷》。当亚明先生在病榻上看到这幅作品时,十分激动,兴奋地题写了“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十个大字,并书长跋,评以“气势博大,生气盎然,壮观又笔精墨妙”,许为“近代不能多见(之)上乘佳作”,并寄语江城,“他日定有更多传世逸品,流传炎黄世代”。亚老论画,一向高标逸格,自己也倾力绘有巨作《长江颂》,并曾数次组织写生团体验长江,深知合作长江山水长卷的冷暖甘辛。他对施江城如此褒扬,既是对其作品的肯定,更是为中国山水画的正大气象后继有人而倍感欣慰。
施江城没有正式拜过一个老师,却向每一位能接触到的书画名家学习,他与陆俨少、何海霞、亚明、赖少其、张仃、崔子范、林散这、王朝闻等前辈大师结下了深厚的翰墨之缘,和湖北的周韶华、汤文选、冯今松等大家相从甚密。这使他深知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想有所成就,绝不能依靠小聪明,迷恋小情趣、满足小成绩,要“以顿悟的资质作渐修的工夫”,“所潜愈深,所得愈大”。他写诗词,练书法,读古画,就是希望能深入中国画的堂奥。同时,他又基于在国外切身感受到的西方近现代艺术的巨大震撼力,致力于以色彩和构成意识优化中国画的探索实验,创作出一批颇有新意的作品。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思考的深入,他的艺术思维更进入到东西方文明价值对比的哲理层面,最终落实于其“长江文化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