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如玉
本文所属专题:刘春华艺术专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金色的秋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去京郊房山十渡写生,长空下秀伟的云山,拒马河上洗练的雁行,还有炊烟里那雅致的山村,都让先生乐不思蜀,在山里一呆就是好几天。
这天中午,他正躺在一棵大柿树下小憩,忽然被落在脸上的几滴凉凉的液体给弄醒了。睁眼一看,发现柿树上两只小麻雀正在啄食一颗熟透的柿子,这滴下的正是柿子那香甜的汁浆。圆润的柿子挂满枝头,在秋阳的照射下宛如一盏盏点燃的红灯笼,把周围的天空都映成了红色。这时,有朵云彩飘过来遮住了阳光,再看满树的柿子,霎时间又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玛瑙。机不可失,先生取出画笔,一幅栩栩如生的柿图即跃然纸上。这就是时下被广大爱好者争相收藏,名扬海内外的《柿柿如玉图》的原创过程。后来,被先生画成4米的巨幅柿图就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里,也曾被选作中央领导人新年贺卡。
我家客厅里也挂着一幅《柿柿如玉图》,这是刘春华先生两年前送给我的。画面上,6个形如磨盘,色若玛瑙的柿子错落有致地挂在老树虬枝间,两只灰灰的小麻雀正悠然地立于细枝之上。麻雀的胸脯饱满,尖尖的小嘴仿佛还散发着柿浆的香味。最逗的是麻雀的两只圆眼睛,像是在盯着如玉的柿子,又像是在看着观画的人,双目中传递的分明是祥和与温馨。
先生告诉我,人们喜欢柿图,是因为柿图体现着中国画的传统魅力,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91年先生在加拿大举办画展时,有对年迈的华裔老夫妇常来看画展,他们几乎每次都手挽手地站在一幅《柿柿如玉图》前观看,他们决定买下了这幅画。可就在画展结束时,他们又想退货,原因是柿图不应该只有一只小麻雀。先生望望这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妇,明白了他们的心思:中国人离家再远再久,脑子里也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先生祝他俩白头偕老,并答应回国后再寄一幅有成双成对麻雀的柿图给他们。充分利用生宣的晕染效果,使几个看似简单的柿子极富韵味,我认为这是柿图的妙处所在。先生则是真僧只说家常话,他认为柿图的成功在于人们对柿子的喜爱。他说,柿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它的感情。人们喜爱柿子还因为“柿”与“事”谐音,寓意的是“事事如意”和“百事大吉”。先生告诉我,有一位大家都熟悉的老领导,他家原来挂了一幅梅花,后来又换成柿图。他曾认真地对我说,家里挂梅花时,日子一直不顺,改挂柿图后,才变得事事如意。谈到这里,先生笑着问我,你信不信?谈话时,我发现先生宅院东南角的两株果实累累的柿树正被秋阳映得珠光宝气。两只吃饱了的小麻雀正一前一后地离枝而去,在它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声“事事如意”的啁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