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沈光伟:真名士自风流

2015年03月23日 10:38:2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第一次看沈光伟教授的画作,是在他有点逼仄的客厅中。济南之行,原本是奔着恩师王朝闻生前挚友于希宁老先生而去的,到千佛山医院探望过于老,有着典型山东人热情的沈光伟教授接着邀我到他家中小坐。几杯清茶下去,同道兴致上来。他随手从画案下面拉出两卷新作在地板上铺开,“看看我最近干的活吧”,他说。

说来惭愧,除了于希宁等几位大家,我对山东画坛只是略知皮毛。沈光伟是花鸟画家,是艺术学院教授,我是知道的。但他这些随意摊在地上大大小小的画作,让我暗吃一惊,却完全出乎意料。

《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报国寺的一位僧人,双目尽眇。而谁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只消让他以鼻嗅一嗅气味如何,优劣高下立判。初读这小故事,以为不经,一笑而已。很久以后,我读到梁钟嵘和唐司空图等古代大家的文论,方觉茅塞顿开——蒲松龄这种近乎荒诞的想像,实乃神来之笔。

钟嵘论诗,一再提醒人们辨味:“使味之者无极,使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司空图更不含糊:“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章好不好,得先闻闻气味。气味之清浊雅俗,亦即品格和境界之深浅高下,文人士子岂能不慎欤?

诗画本一律。崇尚气格高华,推举气韵生动,诗文书画于此不仅相通,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宋代邓椿《画继》说,“画者,文之极也”,信斯言矣。

沈光伟作品之所以让我暗暗吃惊,乃在于其间一种清雅高华的气息。它有如山野幽兰,有如风荷摇曳,清风拂面,沁人心脾。这对于当今久居繁嚣都市的我们,实在是睽违已久了。

自此之后,和沈光伟教授接触渐多,对他温厚随和之下的特立独行也有了更多认知。而他这样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探求,也促使我对山东以至当今花鸟画坛有更多的思考。

说来奇怪,第一次看到沈光伟的花鸟,我首先的反应是联想到齐白石而非于希宁。这话似乎有点不礼貌,所以忍了忍终究没说出来。难道第六感官已失灵了?又过了好些日子,我才找到其间答案。原来,沈光伟生于山东潍坊,幼时和曾祖母生活在一起,他的艺术启蒙是在曾祖母膝下看剪纸开始的。潍坊的风筝、木版年画等都是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沈光伟孩提年代的民间艺术熏陶不知不觉间已成了潜意识。这样看来,作为于希宁亲属的沈光伟,无意间透露出类如齐白石式的民间韵味,实属合情合理。

按我粗略的认知,如果可以说齐白石的特色是民间与文人叠加所得,于希宁则更多是生活与传统兼融而来。这考察固然仅属一种角度,说不上全面,但我们不妨由此也对沈光伟略加辨析。

毋庸置疑,沈光伟的花鸟颇得于希宁先生真传,这是近水楼台。于希宁先生以“三魂共一心”著称,创作中十分注重真实感受,为了画梅一连几年七八次赴江南考察写生。这样秉持一生的创作理念,也为沈光伟悉数接纳。沈光伟拙于外而灵于内,天性里似乎还多了一份散淡随和。他的花鸟题材也不拘一格,传统的梅兰竹菊之类不必说了,家里的花草石头、树桩盆景、老猫小鱼,以至集市上刚买回的土豆洋葱等等,无不饶有兴致成为一画再画的画材。“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清人袁枚的诗句,用在他这里可谓丝丝入扣。

文/梁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