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之“写”
书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书法已完全脱离了社会实用性,书法艺术水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整体性滑坡。画家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随之历史的发展,将技术分门别类,独特成为一个专业。多少画家不会写字不会题字,殊不知现在我们的国画就是缺少了“写”的精神,中国画与生俱来的书写性,告诉我们“画到深处是写,写到深处是画”。可见一幅画的灵魂在于线条,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立命所在。大小写意都注重用笔用墨,一幅中国画要有基本的元素组成,这些也是由毛笔书写而产生的笔墨语言,如:点、线、面、题款印章。这些元素中尤其突出的是“线” 、“点”,这又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元素。“线” 、“点”的核心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生和演变。笔墨意境的核心就是“线” 、“点”组合所出现的抽象的、朦胧的、品味不尽的意象之美。而今人们生活质量较高,追求的也是细腻高质量的生活,什么都讲究要好的,致使当代中国画坛,工笔画就为之复兴与繁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就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尤其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下众多的画展中愈渐衰微,人物尚有,山水其次,花鸟基本已经不见身影,凡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或小写意唱主角占优势。所以当代以为“工笔”便是主流,全部画起了俊男靓女,基本将西方绘画搬进来,只不过用毛笔来实现其作品,没有可读性,笔墨也随之丢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淡然,这还能称为中国画吗?不如称之为彩墨画?卡通画?……不知是喜还是忧。
国画,无论从哪个方面开拓,它必须有坚强的体系在支撑。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时代性;必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突破传统观念。这其中的艰难尽在不言中,国画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但前提肯定是要有传统的基础。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是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在现代水墨发展史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功不可没,他完全站在立场上取舍,选择和评判中国水墨画,在学习前人的用笔后大胆地加入自己的感情,将墨气贯穿在线条之间,加以点连之,追求写意精神,将自己的气势感情全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可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是他多年沉着研究中国国画后所提炼出的精华,其意义在于标识了21世纪的水墨艺术一定要突破传统,否则穷途末路。可他也没有想到,在当代,人们看到的只是后者“当随时代”而忘了前提的“笔墨”。如今,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方位的信息,快节奏的生活更是让人急于求成,画家一味地追求“卖相”与“销量”,以为让学术的“浪”打在“浪花”上就是成功,却不知其实自己只是这大山大水中的一粒沙子,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经不起岁月的洗礼,红尘一阵,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