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谈谈丁国红的水墨画

2014年12月22日 10:17:5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丁国红的作品是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那是一个上海与绍兴的青年画家当代水墨画展。他画的是一组山村小景,画风清新飘逸,有一点江南的文人画气息,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丁国红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东华大学艺术系,后来他又先后求学于中国美院人物画研究生班、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省教育厅的研究生课程班,后又上日本的艺术学院。在毕业至今的20来年求学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研习,而这些年却正是世界无限精彩,艺术市场蒸蒸日上之机,他却选择了课堂,想见他对于艺术的痴迷。从他带给我看的一大捆皱巴巴的未经托裱的画作,就现其学习的勤奋与求知的真诚。

丁国红的作品画的基本就是家乡的山山水水、石桥岱瓦、沃土良田。他在一篇短文中如此描绘他的故乡:“田园交错,一溪碧水,四围青山,窗含绿竹秀,庭驻白云闲”。他对家乡的情愫就融于他的笔墨之中。寻梦田园正是他作画的原始冲动。在他的画作中那种情感的温度,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作品基本以纯黑白的水墨为主。一类是极少勾皴的没骨水墨。泼洒涂抹,恣肆潇洒,水晕墨染,自然天成。山树屋舟,形迹可辨。然而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水墨画中的那种棱棱角角清晰,树的枝干、山石皴法有据,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那类画国红已经有着70后一代的新水墨的共同性格,他试图以一种全新的修辞与语法来阐述他眼中的浙东山山水水。他画中的墨色控制在淡淡的灰色,层层堆积,故完成后虽然是淡淡的浅灰,可却还是那样的厚重,无一丝轻飘的感觉。凡操持过水墨的都清楚,淡墨因水分多,易无骨、散乱、疲软。国红深谙其中奥秘,他的墨中有时渗有宿墨,使得墨色淡而有渍。可是清晰的笔渍,对画家运笔时的轨迹又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肯定不拖沓、节奏的控制、大块文章与细微小节互为呼应与对比,都是令画家在提腕搦管时顷刻决断的诸多因素,它将决定一幅画的气息与生命。国红曾经学过西画,西画素描训练中对画面整体把握的那种能力,使他在创作这一类画时,有着对画面整体虚实、黑白、具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把握,都能作出适当的判断与反应。画一个村庄、城镇,绝不会陷入对一屋一树的具体描绘之中,始终整体在握,虚实相当,处于一种恰如其分的关系之中。所以丁国红作品中没有那种小气的自鸣得意的眩技,这是一个好画家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气质。

另一类作品是以密集的墨点来构建画面。此法与传统的山水很接近,但是真让你细细琢磨,它还是有自己主观意念的介入。统罩全幅画面的墨点,并非专指此为树冠,那为山石之苔。因为他画面中的空间是一种平面的三度,透视都在似是而非之间,那些点是具绘画语言、形式感的重要元素,它会调节画面的轻重节奏,调节空间的纵深适合度。整幅画墨色的控制都统一在朦朦的淡灰色之中,它迥异于传统中的所谓墨分五色,点的聚散,落笔的轻重,水分的枯荣在腕底的运作间,奏出了另外的新的节奏。他对山川村落造型的处置也是介于一种朴拙简约的趋向,简朴的外形交易于融入淡淡的墨点之中,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在他的《茶山春意》、《云壑秋荫》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新水墨的全新审美体验,有倪云林的静逸,也颇具几分黄宾虹的野趣,笔扫之处,劈头盖脸一阵狂点,然又泰然自得,尽在掌中。

今天的时代,艺术的生态轻松、欢快,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出来表演一番,这为青年画家艺术探索提供了大好的环境,可是当处于一个空旷之处,处处可行,但又不明何处是路时,也会陷入选择判断的迷茫,此刻画家本身的学养、见识会引领着你走向远处。丁国红应该是这样的艺术家,从我看到的有限的作品中,能感觉到他那渴望营养的根须在向泥土的深处挣扎。他还有一些带着淡淡色彩的作品,有山水,也有人物,同样显示出不俗的品位。我觉得他正处于一个很好的创作状态期,他很需要清醒的自信。清醒让他明察艺坛风云交际的实质,自信让他义无反顾地坚定扎实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哪怕荆棘丛生,崎岖坎坷,但前景是独特的,艺术需要独特。大路好行,但肯定行者熙熙,无甚新趣。我深信国红应是那位披荆斩棘的人。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培成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