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对水墨山水画的遐想

——写在陆学东画册之前

杨琪/文
2014年12月19日 14:43:3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陆学东艺术专栏  

祝贺陆学东画册的出版。

我翻阅着陆学东的水墨山水画,引起无限的遐想。

当我翻到那雄伟峻厚、一峰峭拔、直冲云霄、长松巨木、飞泉直下的作品时,我想到了荆浩、范宽。

当我翻到那轻烟淡峦、山石温润、灌木丛生、平沙浅渚、秀山静水的作品时,我想到了董源、倪瓒。

理智提醒我,对自己的学生无论如何偏爱,也要实事求是地说,陆学东,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刻苦努力,走上了艺术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与那些名垂千古的大师之间还有很遥远、很遥远的距离,也许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到生命的终点,还是没有能够与大师在光辉的顶点握手言欢。但是,我还是愿意遐想,在今后,他用自己的赤诚和勤奋,通过怎样的一条道路就有可能与大师在光辉的顶点握手言欢呢?

当我替陆学东今后的艺术道路遐想之时,也顺便回答青年朋友们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欣赏一幅水墨山水画呢?或者说,怎样鉴别水墨山水画的高下呢?我们根据什么说,某幅水墨山水画是优秀的,另一幅水墨山水画是拙劣的?

让我们从大师的作品说起。大师的水墨山水画,到底好在哪里?或者说,大师的水墨山水画究竟表现了些什么?

第一,大师通过水墨山水表现了隐士的理想。

我们可以看到,荆浩、范宽、董源都是唐末五代的画家,倪瓒是元代的画家,他们都是隐士。

在战乱的年代,民不聊生,武夫当道,杀人如麻。文人雅士所看到的在社会舞台上就是这些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烧杀劫掠的武夫。“乱哄哄,你放唱罢我登场”,画家对表现这些丑态,没有任何兴趣。荆浩就大骂这些“嗜欲者,生之贼也。”这样,名垂千古的人物画就无可避免地衰败了。中国文人主张,“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这些文人雅士隐居山林,卧青山,望白云,寄情山水,开田数亩,耕而食之。只有这样,才能够净化灵魂,淡纷争之心,启仁爱之性。山林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他们认为,山水是高尚道德的体现。山丘田园,那是君子韬养宁静淡泊心性的地方;泉石,那是君子吟咏啸傲的地方;渔人、樵夫、隐逸之士,那是与君子和谐的人;鸣猿飞鹤,那是君子亲近的东西;尘世喧嚣,犹如困锁人的缰绳,那是君子厌恶的地方;居于烟霞之地的仙人,那是君子向往而不得见到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写道: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山水,是君子的向往。但是,不是每一个君子都能够隐居山林,与山林为伍。那应当怎样办呢?没有山林,有山林画也好,山水画,也是君子的向往。因为山水画是真实山水的代用品。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又写道: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山水之本意也。

以上这些原因,促成了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与外国的风景画,有本质的区别。外国的风景画,就是供人欣赏的美景;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却是君子的乐园。不仅仅是给君子们看的,更重要的是供君子们游的、居的,一句话,那是供君子们修身养性的地方。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之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今观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

看中国的山水画,画中的山水,不仅可观,而且可行(画上是有路的),可游(画中有游览者),可居(画中有房子)。所以,看外国的风景画,就是表现山水如何美,换句话说,外国的山水,就是观的对象,不是游、居的对象。而中国的山水画,一定会有人。一般说来,会有亭子(亭,就是停,也就是供人休息的地方),有房子,那是供人居住的地方。还有打渔的;砍柴的;有观景的;有读书的。假如你看到一个打渔的,或者一个砍柴的,您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穷人欠了地主的帐,来打柴卖钱准备还账的。所有这些人,都是高尚的隐者自己的化身(雍正皇帝曾经有扮作渔樵模样的肖像画),至少是隐者的邻居。

宋代画理论家饶自然说,山水中的人物是隐逸高士,即或是贩夫走卒,“要皆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切不可以行者、望者、负荷者、鞭策者,一例作伛偻(yvlv,驼背、弯腰)之状。”韩拙也说:“凡画人物,不可粗俗,贵纯雅而悠闲。其隐居傲逸之士,当与村居耕叟、渔夫辈体貌不同。窃观古之山水中人物,殊为闲雅,无有粗恶者”。

本来,打渔的,砍柴的,背着东西的挑夫,弯着腰,驼着背,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打渔的、砍柴的,都要表现得“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呢?因为,那些打渔的、砍柴的,并不是劳动者,他们就是文人。就像诸葛亮、陶渊明一类的人物,对于他们来说,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仕与隐没有分明的界限。所以,打渔砍柴的就是隐士,也就是文人自己。只能是“意态闲雅”的君子,绝不可弯腰驼背的小人。

您要这样想象山水画中的人物。比如画一个打柴的,背上的柴,不要背得多,背多了,压弯了腰,就不潇洒了。他们只是象征性地背上几根柴,迈着八字步,看到了一条溪水,就停下来感叹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又走了几步,看到了山上的瀑布,就停下脚步说,念诵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走几步,遇到了一株松,观望良久,啊,今日遇我师。当然,大家不懂,遇到一株松,怎么能够成为我的老师呢?是这样的,砍柴的遇到了一株松,忽然想到,这不就是荆浩画中的松吗?他画的松,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今天看到了这株松,总算明白了。那株松不就是我的老师吗?

观画者一定要想象,自己就是画中的隐士,才能够知道这幅画的妙处。

总之,“乱世——隐士——水墨山水画的繁荣”,大约是我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一条规律。

第二,大师的水墨山水画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

首先,大师的水墨山水表现了山水与情感的合一。

中国画论认为,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它们是合一的。

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于山水画,那就是山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它们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画论写道: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艺术家眼中,春天的山,花开了,叶绿了,鸟雀喧闹,凤蝶飞舞,泉水潺潺,那不是与人的欢快很相似吗?

夏天的山,乌云在飞,狂风在吼,瀑布飞泻,暴雨如注,这不是与人的狂怒很相似吗?

秋天的山,很漂亮,天空明净,山色苍翠,叶绿花红,这不是与人的装扮很相似吗?

冬天的山,叶落了,花谢了,鸟飞了,结冰了,连人也不来了,一切都沉寂了,这不是与人的沉睡很相似吗?

其次,大师的水墨山水表现了山水与生命的合一。

在大师看来,山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是有生命的一个人。郭熙说: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你看,山水是像一个人一样,有血脉,有毛发,有神采,有秀媚,有精神。那不是活的生命吗?

最后,大师的水墨山水表现了山水与艺术家纯洁善良的心灵的合一。

中国的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山水的形貌色彩的如实描绘,而是艺术家灵魂的表现,它出自艺术家的心灵。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众生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余以菩萨为毫生。盖从画师指头放光拈笔之时,菩萨下生矣。佛所云种种意生身,我说皆心造,以此耶?”菩萨出自艺术家心灵,山水也出自艺术家心灵。

中国艺术家强调,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些大师,虽然隐居有出世消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有一个不为名、不争利、纯洁善良的灵魂。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纯洁善良灵魂的表现,

明代王世贞说,宋代的画,容易模仿;元代的画,难以模仿。当然,元代的画虽然难以模仿,但不是不可模仿,唯独倪瓒的画,不可模仿。从用笔来说,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从内容来说,那淡泊幽远的意境,是学不来的。

倪瓒的水墨山水画究竟好在那里呢?

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山水,从不着色,甚至连一颗红色的印章也不铃,可谓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倪瓒的山水画好在那里?就好在平平淡淡。

人们会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平平淡淡为什么不能够学?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对平平淡淡缺乏正确的理解。平平淡淡并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明代的董其昌这样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为什么说,平平淡淡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因为平平淡淡是倪瓒淡泊功名、纯洁善良灵魂的表现,这就是倪瓒的画之所以不可模仿的终极原因。

青年朋友们往往提出,倪瓒的作品真有那么好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我们回答说,假如您没有感到倪瓒的作品的迷人魅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您没有倪瓒那样的灵魂。请听听欧阳修在《鉴画》中说的一段话: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非精鉴者之事也。

在陆学东画册出版之际,我要说,如果陆学东还想在今后的岁月中与大师在光辉的顶点握手言欢的话,那就不仅仅要学习山水画的技法,还有学习古人的其他方面。也许您会问,今天还有隐士吗?我们说,今天没有隐士,但是,隐士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以及那颗淡泊功名、纯洁善良的灵魂,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今天的水墨山水画家必须具备的。

这就是陆学东今后所应当走的道路。

陆学东,我期待着。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