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特立孤行 画坛独秀

——张晓光先生的重彩山水初探

马超/文
2014年10月30日 10:20: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张晓光艺术专栏  

20世纪以来,由于大规模引入西方绘画,实行西方模式的美术教育,中国的山水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写生成为学习与创作山水画的重要方式,大大改变了传统以临摹为主要学习与创作途径的方式。二是借鉴西方风景画的形态与画法,不同程度吸收了三维空间结构、光色画法,弱化了传统的笔墨方法。为了恰当认知这种变化,我把近现代中国画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把近现代山水画分为山水和彩墨风景两大类。山水类坚持了传统山水画体质,彩墨风景类把传统山水画与现代风景画融汇为一。

张晓光先生浸淫传统多年,并常年坚持写生,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后融合西方绘画精髓,转画重彩山水,行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北京西山、河北平山、邢台,以及甘肃、云南、湖南、山东乃至海外之行等等,都留下了他的写生足迹。

迄今为止,张晓光先生的写生都以色彩为主,以墨为次。林风眠、吴冠中等的彩墨风景是突出色彩或墨彩交融的,但也有以水墨为主的作品。张晓光先生的重彩山水画始终让色彩唱主角,结景却近于传统山水。他有着广博的学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传统艺术又有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还长期探索西方艺术精髓,有探求融会色彩系统与笔墨系统的技艺条件。有专业根基而不走斜径,难能可贵。

就继承言,张晓光先生坚持用毛笔、生宣和中国画颜料,喜欢远距离结构景物,多用散点聚合的空间处理方法,而不大用焦点透视;让色彩当大任但不追求光源色和环境色;力求以色当墨,强化色彩的勾皴点染。就借鉴言,他像西画那样对景写生,描绘眼前景物,减弱造景造境,适当吸收光色方法,弱化了墨法与皴法,这又靠近了具有写实特点的彩墨风景。

回顾画史可发现,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画,大抵都是在传统没骨法基础上求新求变的。传统没骨法在观念与方法上虽与西画有别,但在重视色彩表现与块面塑形两方面,又颇为相通,没骨法及其变体画法大行其道,似乎是不期而然。那么张晓光先生的作品独特处在哪里呢?

第一,坚持从写生中探索。以对景写生的方式探索山水画的新风格、新表现,是20世纪山水画最突出的现象。近20年来,照片逐渐代替了对景描绘,走马观花式的写生代替了李可染式精雕细刻式的写生。作品日益空壳化:乏感受、乏内涵,全靠评论者的文字赋予“意义”。在画法上,则大多风格化,即使写生也如法炮制,逐渐失去了大自然的活力。张晓光先生坚持用心用力于对景绘画,努力发现感动自己的东西;追求刻画的具体与丰富,捕捉粗朴而新鲜的山野气息。

第二,努力用色彩显现物象的生动与微妙,以色调传达出景物的空气感,同时,又注意把握色调的单纯与整体性,并保持一种近于水墨画的朦胧意味。作品平朴、生涩而有新意,带着一种未曾深加工的稚拙效果,面对作品,似乎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古代山水画对境界与精神的追求,和亲和自然的人文传统密切关联。当下,画家应当如何回应这个巨变的世界?张晓光先生用自己的作品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解答。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