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美术生离画家有多远

2014年10月09日 14:52: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经常遇到家里有美术生的朋友,将我通过考美院成为画家的经历当作楷模来教育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印象中,成为画家比其他的工作似乎容易很多,因为当他们来到画家的工作室时,看到的是画家没有时间约束,不用上班,不用任何人管理,画画像玩一样轻松,外出旅游乃至出国都是免费,还能赚钱,这份看似又干净又高雅的工作给了他们很多幻想,觉得只要孩子考上美院,就一定能成为画家,将来过上舒适又有社会地位的生活。岂不知现实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虽然作为朋友我真诚的劝勉他们尽可能去学好文化课,但是既然有“捷径”可走,谁又愿意出苦力学文化课呢?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喜欢画画,就把宝压在这个看似特长的“条件”上,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美术生的家长清楚地看到:成为画家,其实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被淘汰掉了,为了博取“画家”这个职业,无数人经历了唯有自己才知道的酸甜苦辣。

那么,美术生离画家究竟有多远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淘汰率如此之高?首先,美术生的培养方式完全背离了艺术家成长的规律。以我个人经验而言,从学画到大学毕业,从没有上过考前培训班。当然没有上并非出于家长刻意培养,而是实在没条件上。很庆幸我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在一群富有艺术理想的老师的指引下自由完成的,当别人都在练习素描色彩的时候,我们尝试了几乎所有创作形式:水墨的工笔的国画、油画的景物肖像、雕塑、设计、用沥粉技术制作工艺画、写美术字等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专生,是定向分配的,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当时所有学生都是边玩边学,最后毕业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没有考学背景的学习下,实验性特别突出。对青少年来说,最能激发想象力的就是实验性强的学习方式:重视过程的感受,而非对作业结果的追求。与之相反,现在的美术生完全是学习机器,在培训班和美术学校里,除了疯狂练习素描色彩速写,完全没有自由实践不同艺术材质的机会,这对艺术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而考前班所重视的素描色彩速写,因刻意强化考学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还不能摆脱这种“考学后遗症”,严重影响到他们日后选择不同专业时的判断能力,又由于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专业,导致专业学习兴趣不高,最后草草毕业,而在面临择业和考研的抉择时,又必须再次遭遇同样的问题。

其次,美术生在考学的时候过分专注于专业课训练,疏忽了文化课学习,而在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缺乏文科学习的综合能力。要知道从学生成长为画家,除了要学好绘画技巧,还必须对艺术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良好的文科基本功,否则,就没有能力欣赏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优秀作品,更没有能力学习和化为己用。一切文科学习的基础是语文,试想,一个不爱学语文,不愿意读书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画家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画家不是由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北京、上海有很多自由职业的画家,他们中真正毕业于美术院校的寥寥无几。那么每年那么多考入艺术院校(系)的美术生都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通过考研或其他渠道进入大中专院校执教,幸运点的进入文化馆工作,此外的大多数都改行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先就业积累经验,再从中寻找发展机遇,所以要么选择继续学习来找到更合意的工作,要么迁就职业要求放下自己的专业。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不可能马上实现学生时代的梦想。因为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经历被社会认可的人生历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稳定下来,在拥有奋斗成果后博得一席之地,才能考虑自我需求。这个过程,往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在现实面前,在辛苦工作换来报酬和努力画画却可能一无所获的夹击中,大多数人败下阵来,屈服于生活的琐屑,满足于赚取物质利益,人变得愈发“现实”,也就离理想愈来愈远了。往往,大学毕业5到10年之内不再动笔画画的人,以后也基本上不大可能重新回到艺术家道路上了,这时个人取向已经完全改弦更张,而10年之后,事业婚姻稳定,就更不可能放下这些再追求艺术了。

那么那些非艺术院校毕业的画家们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这些人多数曾经非常喜爱绘画,但是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走入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经历了不称心的工作和生活无法调和的矛盾状态,最终在物质条件具备的时候下定决心和过去决裂,转而以艺术为终身职业的追求。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大,学习和进取的动力也更强,同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远高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对这部分以画家为职业的人而言,他们的目标是获得同行和市场的认可。这部分人是先实践后学习,与先学习后实践的美术生不同,他们最大的财富是人生阅历,最大的短板是系统化的学院教育。但成为画家的根本动力,首先是明确自己是由衷地热爱艺术,学院教育缺失可以通过进修学习弥补,而经历社会生存的考验,才能造就坚强的意志。从这个角度而言,若想成为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完全可以先经历社会历练再选择自己的爱好。人到中年,对古典艺术的领悟能力与青少年时完全不同,如果一个美术生通过4年学习看到的是皮毛,那么一个50岁左右的艺术爱好者只需通过一两年的学习就能领会到骨肉。当然,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但是成为“画家”,并不是租个工作室,配备行头再进修两年那么简单。对于没有经历过学院教育的人来说,要从事中国画创作,还要有能拿起毛笔的能力。无论画工笔还是水墨,都必须有多年不辍练习书法的积累,如果一个从学院毕业的美术生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专业,最好的简单可行的“保留方法”就是临池。我们不能要求今天的画家像古人那样日日笔耕不辍,但是毛笔练习却一点也不能偷懒。在这样百折不挠的磨练下,再加之以创作作品参加全国及地方各个级别的展览,到逐渐使作品成熟进入市场流通,还要有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