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志专而意谨:气醇而体正

2014年08月25日 09:08:33  来源:新浪收藏

有人曾问张良,“学书法拜谁为师?”

张良曰:“王老师。”又问,“哪个王老师?”答曰:“王羲之。”

两摞书,足可盈尺,静静地躺在案头的一角,随时等待着主人的宠幸。一本《刘熙载书法论注》,已经被翻得没有了封皮,内页还穿插着眉批和标注。

四壁的翰墨、横披、条幅、手卷、扇面,或诗词,或箴言,折射出主人身上的依稀古风。

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工作室,掩逸于这座城市的建筑群落中。窗外,是繁华喧嚣的闹市,室内却是悠然雅静之处,屋里的墨香气息将窗外的繁华隔绝室外,着实应了那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古语。步入其中,顿觉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发现上古之美的惊诧。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主人搦管弄墨翰,落笔惊风雨,风雅事也;主人品茗论书道,“谈笑有鸿儒”,风雅人也。

主人乃张良。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胜似闲庭信步”颜其斋云“信步堂”,既有浩然之气象,又富散淡之胸襟。

初闻张良之名,脑子即闪现出《鸿门宴》中那位谋略超群的大将,及至青年书法家张良进入视野,则另一番气象,彬彬然一股君子之风,屋内布置亦如其人,样样整洁有序,处处飘溢着浓浓墨香。

张良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有两点,一是对茶的嗜好,二是对笔墨的追求与珍视。

从3点到6点,一下午在一杯又一杯的茶水中聊书法,先是张良让我们喝一种泛着苦味的茶,说是别人送的,自己也叫不上名字。后来茶过三巡,书法从晋谈到当代,他起身从包里掏出自己的私房茶,先是铁观音,后是金骏眉,泡与大家享用。

最后一杯饮毕,起身告辞,张良忽又从柜子里取出一方书法小品,展开示人,纸张粗糙貌似边角碎料,但见布白舒朗,面目清逸,甚有几分韭花贴神韵,词的内容婉约感怀,开头两句“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为作品定了基调,萧索孤寞的情怀,内心深处幽微的情感涟漪,再加上张良的“二王”书风,形式与内容高度吻合统一,不失为一件书法精品。张良告曰,偶录宋代词人张先的《青门引》,无意间得此效果。赏毕,张良小心折好藏之书柜,言不敢放置书案,恐有不自制者悄悄“顺”走。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工作室西墙挂着张良书写的《兰亭序》四条屏,望去雅致蕴藉,深得原帖神韵,字里行间跃动着山野烟岚、曲水流觞之逸气。对面墙上,则是应厦门之邀为一家寺庙书写的“斗拱岩寺”4个字,望之浑厚苍劲,肃穆大气,给人寥阔恒远之想象。书案上,则是其正在练习的碑体,笔墨沉实厚重,颇有金石味道。

一一观其作品,真草隶篆,及每种书体所涵盖的不同类别,其书法成就都达到颇高水准,或圆融秀妍,或古厚典雅,线条腾挪间仿佛一幅幅鲜活景象,不同风格恰似秋山绚烂,初春明媚,抑或碧波微澜,处处给人以灵动唯美的艺术感受。

柳公权讲过,心正则笔正,张良据此延伸为“心静则笔静”。除了一些必要的活动,张良很少参加社交应酬,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书法上。在所有作品中,观者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静气——宁静以致远,书法作品流露出书家的心性与追求,书家品格之高标尽见其中。

张良自七八岁起开始练字,从未间断,至今在书法探索道路上已30余年。

他认为学书就要学源头,这样写出的书法更有高度。他取法乎上,以古人古帖为师,临帖200多种,张良说,读古帖是与高人、与圣人谈话,所以需虔诚恭敬,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书法创作虽无意模仿,却暗合了古人的笔墨情趣,这得益于他扎根传统,不管东西南北风,静心守志,追求不怠。

有人曾问张良,“学书法拜谁为师?”张良曰:“王老师。”又问,“哪个王老师?”答曰:“王羲之。”

“对我影响较大的,第一是王羲之,第二是颜真卿,第三个是赵孟頫。”他学赵8年,深得其书法精髓与神韵,但又能破其局限,博采众长。著名评论家西中文先生总结了张良书法的3个显著特点,即古厚、娴静、博雅,以“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为题给予高度评价。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书法从实用转为艺术,不仅是技巧的重复,更多要表现精神内涵的东西,一个人的心态、修养、眼界、境界,对书法有直接影响。字如其人,作品是艺术家内在修养外化的真实写照,因此,艺术境界的到达首先是艺术家个人修为的到达,气韵、书蕴是一种高度契合的状态。”

张良的案头规规矩矩摆着两摞书,粗略翻阅,多为中国古典名著,书法理论及碑帖之类。其中一本旧书《刘熙载书法论注》翻得没了封皮。他顺手拿起《汉砖铭精粹》,里面拙朴的篆字线条、词汇都使他为之陶醉,为之津津乐道。追古溯源,广纳营养,是他一贯的学书精神;精研力索,谛视熟察,是他恒久的习书态度。

张良认为,要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需做到“三个一”:形神合一、心手合一、人书合一,由此可臻古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化境。

张良说,书家不能仅会写字,还要有深厚的学养,有自己的作品。“静观浮云心自闲,铅华洗尽换真颜。湖光远看随风动,山色近观映碧潭。仙洞灵岩隐古寺,流泉飞瀑漾云烟。寰中绝胜应无愧,独占东南第一山。”这是张良的七言诗《游雁荡山有感》,读来快意畅然,又巧妙将“碧潭、仙洞、灵岩”这些名胜景点嵌入其中,作者身置自然造化,浮云过眼,心境更加舒展开阔,不愧为一首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山水诗。诗歌创作为书法家张良注入了丰富内涵。

静观浮云心自闲,铅华洗尽换真颜

“碑帖融合,追古出新,几十年所练就的技法最后是为了表达性情,为主题服务。书法不可能超越所生活的环境,笔墨必随时代,中国文化背景大的环境直接影响书风,书法家应该具有担当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志于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30多年的探索积累到此时进入了一个井喷状态,难怪有人形容张良此时的创作状态“正疾驰在高速公路上”,张良却谦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中“静观浮云心自闲”正是他此时的内心写照。

张良喜读书善思考,对于时间的利用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看电视的时候,他手上翻动的是字帖。在街上等人、吃饭间隙,他也要打开手机专注地看一会儿,原来手机里下载着多种名家字帖。张良先后在广西北海及书法之乡周口举办了个展,得到书法同道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在河南乃至全国书界都引起强烈反响,称其为当代“二王”书风的代表性书家。更多人开始关注张良的书法艺术,很多收藏家也找上了门。张良告诉记者,初步准备今年10月前后,在郑州作一次大型个展,目前正在精心准备,相信届时一定“铅华洗尽换真颜”,惊艳整个书法界。

张良对自己今后的书法之路信心满满,“唐代书法是一座大山,许多搞书法的出于畏惧绕了过去。我想这没有什么,一点点顺着脉络摸过去,总会登上的。”

正像他诗中“寰中绝胜应无愧”,淡泊少言、不慕荣利的张良有“十年磨一剑”的大志和耐心,想必,张良已经作好了准备。

谈至此,脑海中再次闪现《鸿门宴》中的一句话:“有项羽就有刘邦,有范增就有张良!”也许,这将是一语成谶。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