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在传统滋养中前行

沈铁君和他的人物画

2014年08月11日 10:12:0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相比于山水画的后来居上,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品类,人物画尽管从一开始在中国画中占主导地位退化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步。中国人物画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名家辈出。从两晋时期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到后来的曹仲达、吴道子、李公麟乃至近代的徐渭、恽寿平、陈老莲、任伯年等等,不论是在表现手法或者立意构思上,人物画一直在中国画这个百花园中显示着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催生了发展的新高峰,从新中国早期的徐燕孙、王式廓、董希文,一直到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石鲁(冯亚衡)、蒋兆和乃至刘大为、何家英、田黎明等等,在作品反映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跨越,不管是西方绘画技巧的引进和利用,还是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创新与实践,都使得人物画这一分支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并且,随着中国文化新的复兴,国画队伍的壮大,这种传统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延续。

沈铁君就是这支队伍中执着的一名员。

沈铁君(萜君 栳萜),1967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青州美协副主席。其人物画师法陈老莲、任伯年而不受其成法所囿,力求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

沈铁君的人物画选材,以古装仕女居多,其笔法简约干练,设色艳丽而不媚俗。其中,以金陵十二钗为原型创作的美人图系列为代表,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造型生动,构图巧妙,以形传神,显示出极强的笔墨色彩功夫。

人物画题材的特点,决定着画作的基调。古装仕女的纤巧孱弱,带给读者的必然是一种阴柔。沈铁君通过匠心独运的创作要素的运用达到一种画面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

骏马美女是沈铁君笔下常用的素材。骏马、翠竹、披风、古琴、仕女,不同要素有机的结合,再加上画家精致的描绘和细致的色彩,整个画面透露着一种和谐的基调,摆脱了人物画内容的单纯和气息的压抑。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书画亦然。举凡中国优秀的国画作品,除去技法的因素外(当然,技法是对一个真正画家的基本要求),多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当时社会生态息息相关,诸如李成的《读碑窠石图》的荒凉萧疏,八大山人的“白眼枯荷”乃至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石鲁的《转战陕北》等,都因为与现实关系的贴近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传统人物画家陈老莲和任伯年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现实的反映和干预。陈氏的《屈子行吟》和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图》莫不是对于现实的关注和映射。沈铁君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这一传统,紧扣当今核心价值观选题和创作,作品充满着明快的基调和对于正能量的呼唤。

古装仕女给人的印象多忧郁缱倦,沈铁君的仕女图采用简约的线条、明快的色调,加之仕女面部天真淡定的表情刻画,使得作品一扫同类题材的沉郁和伤感,给人以愉悦的欣赏快感。这同当今部分画家以丑为美、格调低俗的颓丧之风形成鲜明对照。而他当代题材的《同学》更因为两个女生健康的形象、相互依靠的构图透露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托。正如人们对铁君人物画的评价:那是一种健康的美。

当然,在当今技法创新空间狭小的现实状况下,一个人物画家作品的社会价值当体现在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刻画上。在这方面,沈铁君显示了一个当代画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笔触瞄准社会底层,运用传统技法的表现张力,使作品蕴含浓郁的地气成份。其大量作品通过市井风情的人物描绘,弘扬社会正气,呼唤道德的回归与重树,成为他的人物画中亮丽的部分。《诚信》取材于集市场景,卖菜的顾客围在小贩的身边,秤杆高高的挑起,从买者关注的神态,到卖者坦荡的表情,再看那高高的秤杆,诚信的的主题更加突出。与其说是对交易诚信的刻画,毋宁说是对于当今人们诚信意识的一种呼唤。而通过家乡古代众多清官名家诸如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王曾等的形象刻画来为当今树立一种道德学识的标杆,更显示出画家一种良苦用心。

当然,沈铁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元素:以书入画。中国画历来讲究书画同源,沈铁君在这方面有着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少年时代苦练书法到二十多年后加入中国书协,多年的临池积累使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到对于人物线条的掌控和把握,而对于画面的题跋,沈铁君更占据了让人眼红的优势,长篇的题跋字体俊逸洒脱,或者作为创作主题的进一步阐述,或者干脆作为画面的背景,成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做到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书画汇映,相得益彰。无怪乎沈铁君的人物画常常是洛阳纸贵。

同其它门类的艺术家一样,画家的成就高低最终取决于其内在的综合文化修养。沈铁君对此深有感悟,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营养所在。我们看到,尽管已经是中国书协会员,但沈铁君每天的早晨临帖雷打不动,对于古人的绘画精品的临摹坚持不懈,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丛书更是案头的必备资料。他说,根植传统,面向生活,创作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我想,这是一个走向成熟的画家对于创作的正确理解。

冯殿佐
2013年12月6日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