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培成的画:舒适而有趣
张培成的画讲究“舒适与美感”,轻松、优雅、现代,让人想到马蒂斯把艺术比作“安乐椅”的名言。“舒适”感是说它们不沉重,没有悲剧性的痛感,没有正襟危坐的枯燥说教,不把黑暗、罪恶、丑陋、暴行抛向观者,也不让观者承受尖锐社会政治主题的重负,无论题材内容或形式表现,都让人感到一种休闲式的快慰,有意趣的舒适。“美感”与“舒适”相关联,是说作品虽然借鉴了现代艺术的某些经验,获得了鲜明的现代感,但没有脱离古典艺术的和谐、优美原则,没有从“审美”跨越到“审丑”,转而去追求非理性的原始、怪异、神秘、视觉暴力、极端个人化表现等等,如张培成自己所形容的,没有把作品变成“一条破牛仔裤”。
这种讲究“舒适与美感”的艺术,与上世纪80年代的潮流很不同。那时候,人们追求现代,追求个性解放、个体自由和艺术的精英性,作品充满了政治激情、理想主义和批判性。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城市中产阶迅速成长,人们变得务实,追求个人利益成为重中之重,激情和理想迅速淡化,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崛起。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各类艺术都进入市场,向消费需求与消费品质靠拢。作品或者追随市场,完全成为消费性的、装点生活的大众艺术,或者介于大众艺术与高雅艺术之间,寻求二者的平衡;纯艺术或曰精英艺术渐趋衰微。所谓艺术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适应这种消费时代生活的特性。上海虽已不是中国画的中心,但上海中国画对这一转变却有鲜明的体现,如追求新颖变异但保持着精致,决不犷悍粗野;适应中产阶级趣味但也强调自己的独立个性,力求作到传统与现代、市场目标与艺术目标的兼容。张培成作品的舒适、平和、鲜艳、雅稚诸特色,正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了这一时代性的地域特质。
80年代以来的新潮美术和中国画革新,追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本体化”。“多样化”首先是要突破50年代以来写实艺术的一元化局面,引入种种非写实艺术;“本体化”是强调形式语言本身的价值,改变只重视内容思想而忽视形式语言的倾向。于是有抽象、原始、平面构成、材料革命、无笔制作等等的提倡和实验。张培成在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的时候,卢沉教授曾提出“从写实模拟中解放出来”的口号,并率先开设了“水墨构成”课。到90年代,突出平面构成而弱化写实描绘的国画家已经很多,张培成的构成追求有什么特殊之点呢?在我看来,首先是特写式取景——人物多画半身或大半身,动物、什物也平置于同一景观,这就意味着把所画对象全部拉到近景,按照形式法则而不是科学透视法则安排它们的位置。其次,是造型和色彩的构成化,包括形体、结构、色块配置等,都依照构成的要求加以归纳或分割;第三,是对这些构成的某种随意化处理,用画家自己的话说是“似乎漫不经心的构成”。绘画创作强调情感和直觉,但空间建构大抵属于理性活动,如果把握不好,极易把生动的自然性变成死板的规律性,堕入另一种公式化桎梏。“似乎漫不经心”是指在设计构成中保持感性、无意识的介入,使画面构成显得自然活泼。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和特点,使张培成的作品脱离了写实画法与风格,进入了更能发挥个性、创造性的新境界。
借鉴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以革新中国画,是许多画家所采取的策略。但策略的具体运用,则人各不同。1999年,张培成画过一幅《与大师相会》。作品的前景和中景是不同年龄的中国农民画家,远景有两位持调色板的西方大师。和这些中西艺术家在一起的还有他们的画中人:高更笔下的土著女子,毕加索的多面体人形,农民画家笔下的人物、花牛、花鸭、花马、飞鸟和花卉等等。这一画面暗示了张培成要融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为一的想法。我把手边的作品照片排列了一下,从中可以看出,其90年代前期的作品,画法多勾染,造型多装饰,色彩强烈而鲜艳,风格情调接近现代民间绘画,典型者如《花团锦簇》(1992)、《沃土》(1993)等;此后,其画法渐转向勾皴结合,笔墨也更趋自由,装饰性造型减弱,以稚拙为特点的现代变形增强,鲜艳的民间色彩变成了多样化的抒情色调,墨色晦明多变,光、色时有交织,总的风格情调向现代艺术靠拢,典型者如《咖啡屋》(2001)、《对语》(2002)、《红花红果》(2006)、《勇士NO》、《蓝胡武将》(2007)等。从题材看,早期作品中的农村人物逐渐消失,而完全转向城市人物、城市生活,充满现代城市趣味的古典人物、戏曲人物、裸女等也频频登场。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传统人物画的程式化结构、造型和色彩,也很少得见传统的规范性笔墨,更找不到写实人物画的造型原则和样式,民间美术的因素亦大大被淡化了。被简约、变化甚至分割的形,近于儿童画的松拙笔线,近于动漫人物的平面化夸张形象,多变的色调与光线,越来越突出画家的个性。其中,《咖啡屋》、《勇士NO3》似乎代表着两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前者带有浓郁的现代城市气息,色彩缤纷而和谐;后者具有童话般的想像力,笔触、色调和光线都趋于单纯。就情调言,前者亮丽温馨,后者古典浪漫,二者共同的特点,是都内含着稚趣和幽默感。
张培成已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题材范畴、精神指向和画法风格,标志了艺术上的成熟。现在面对的新征程,是如何向深度拓展。“深度”在这里是指在同一题材、精神指向和画法风格前提下的艺术深度,如语言更精粹、风格更鲜明、格调更高、精神意义更深刻。在我看来,追求“舒适和美感”的艺术也和其它类型的艺术一样,有不同的层次。成熟是一境地,有深度的成熟是另一境地。“深度”难以言传,但可以从作品切实的感受到。我的感觉是,像《咖啡屋》这样贴近现代城市生活的作品,似乎有深入开掘的更大余地,当然,这需要画家对现代城市人、城市生活有更深刻的感受、体验与认知,需要发现和触摸到舒适轻松幽默背后更内在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