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与前言有关的那些事

2014年05月19日 14:07:3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画册基本是由前言、画家照片、简历、作品、后记组成。画家出画集流露的是基本的表达欲望,作品的好歹暂不去评论。现在画家的画册为什么这么难看?问题都出在作品以外的部分,主要是前言和几篇有关的评论,本来躲都来不及的名人抬轿子、领导捧场的俗套,经常会出现。看别人画册的时候,一眼就发现,自己还是要往这个套子里钻。前几年,有一位画家朋友与我商量,画册的前言请谁写?我提供了几点建议,最有意义的是请自己的启蒙老师,哪怕他没有什么名气,写上几句都会质朴而有力量,当然选择的思路可以从启蒙老师延伸到中学美术兴趣小组的老师,还有大学班主任或者是自己读研究生时期的导师等等。假如大学班主任或者是研究生导师正好是院长,还是躲一躲为好,这时有点书生意气,总不会太错。还可以选择熟悉你的同辈朋友,小学、中学或者大学同学,甚至是那些年一起泡妞的同寝室兄弟,写上一两句,哪怕不是那么切题,肯定有时间的力量直逼读者的心灵。假如这个同学又正好是领导,最好也躲一躲,你的领导同学有更多重要的事要忙,你不要为一篇很多人可以写的前言而麻烦他。

最近看《海上学人》(吴中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附录二,有一篇骆玉明写该书作者吴中杰的文章,讲吴中杰与老一辈学者苏步青、周谷城等为“文革”牛棚的“棚友”,“文革”后周谷城给他写了一张书法条幅“博大精深”4字,吴中杰看后觉得不妥,这个内容怎么挂得出来!周知道后给他重写。随后不久周谷老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中杰先生觉得家里挂着一幅副委员长的字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连同前一幅一起束之高阁。这则故事多少可以让人感到书生意气的可爱,士人风骨的可敬。而现在,作为追求美、创造美的画家,反而在出画册时,又不把自己当成士人了,这也是当代画家画册为什么“难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画册的前言有点像人的眉毛,眉目传神,引人入内。若前言实在没有人写,其实可以自己写。我蛮喜欢陆俨少先生给自己的《陆俨少课徒山水画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写的前言,由于不长,全文照录:

1957年,我以大家知道的原因,在政治上跌了一跤。当时的感觉是眼前发黑,看不到将来。回想自己半生学画,摸过一些胡同,知道一些甘苦,也有些心得体会,自问也就这样与生俱灭了吗?我有责任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至于将来有什么用,一点也没有考虑过。只是尽其在我,罔计其他。于每日劳动之余,抽出时间,画些树石稿子,逐页注上解说。日子久了,得二百余页,对中国山水画基本树石画法,略具梗概。合成一叠,束之高阁,尘灰厚积,也就完事。不了隔了二十多年,事过境迁,想起了这套画稿,朋友们劝我拿去出版。抽出重复的,也补充了一些,共得一百八十幅,这样遂和读者见面。

文化传递,承上启下,不绝如缕。我在当时根本没有别的想法,以为创立了新面目,相应的就有一些新技法。这些新技法,不必和别人相同,只是把我自己的一套告诉大家。对初学者也不敢说有启蒙作用,只说明我是这样走过来的,自认为还不是一条死胡同,穿过去可以直通大街。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通道,我们提倡多样化,应该各走各的路。如果初学者能够穿过胡同到大街上去,也算尽了我一些微薄的力量。陆俨少,一九八四年二月。

全文不过400来字,言简意赅,不躲不闪,不仅以最简朴的方式告诉读者画稿产生的原因,哪怕是面对初学者,也流露了一点“为往圣传绝学”的理想。唉!写到这里,其实谁都知道“俗”和“不俗”也就离自己的选择一步之遥。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