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关照 心灵的融注
——评高志华的艺术心境
高志华素来对自己有“杂家”之说,这一说法根源于他对自己作品的题材多样和所用画种多变的自我笑谈。
的确如此,高志华的艺术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油画、年画、国画、水彩等很多画种也都有涉猎,各画种的作品都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功之作,作品多见于全国各种展览、书刊并多次获奖。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是他不同心灵历程下的艺术感悟和审美追求。在当下造型艺术风格纷繁的领域里,更多数的画家往往只关注和研究自己所从事的某一画种的语言方式和形式表达,甚至只选择某一题材、某一物象专门经营。而高志华却不然,他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圈地运动”,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大的艺术环境中,在学习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广泛涉猎,寻求自我的独特感受并为这些感受寻找着适合于它们的独特的阐述语言,并由此在广泛涉猎、兼容并蓄的探讨过程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由若干种艺术因子组合而成的理想家园。也因此,他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杂”来形容,但细品深究后我们便会发现,在所有的“杂”和所有不同的领地,都有一条相同点贯穿始终,那就是他一直秉承着的不守陈规,敢于探索的执着艺术精神。
近几年,高志华又着迷于粉画的研究与探索,一批数量可观的粉画作品相继面世。这些反映现实、讴歌时代、内涵深刻、技法日趋成熟的粉画新作,给人留下了鲜活的印象。《收牛毛的季节》、《和风》、《漂浮的云》、《红土》、《秋忙时节》展现的是他多次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对民族风情的深刻理解和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而《北方的海》、《黑土腊月》等则是他对身边熟悉的黑土地、熟悉的家乡生活的深情眷恋和关注。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有责任立足本土,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这在他的早期油画作品《绿的萌动》、《金色的梦》、《山里娃》,年画《幸福曲》、《幸福赛》中都得到了体现,每幅作品都表露了他对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的挚爱真情和对自己辽南故土的情重意深。而如今这种深情似乎又被扩大和深化了,在这批表现异土风情的新作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如同于对待故土乡亲那般的情意深厚,多角度地表露出他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生命、生存意义的关照,对生活、生存意义的深层、深刻体悟。在强悍、粗犷或秀美的人物塑造中所流溢着的是生命的激情和豁达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对生活、生存的关注和对人生、人文的思考解读及表达,实际上是从最初就一直贯穿在他的创作中的,这些早在其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油画《酸辣香甜》中便已有过集中表现。
高志华生长在有着深厚文化滋养的辽南大地,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土地上,民俗民风的丰富多姿,使他获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这对他的艺术创作和发展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二十几年的基层文化工作,在辅导他人,甘为人梯的同时,他利用工作之便广交良师益友,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完善自我,丰厚自我,正是作为这样一个植根于乡土,成长于基层的草根力量,才会对生活意义深刻体验,才会有贴近生活,洞察民意,充满生机的艺术真挚表达,也正因此,才使其拥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勇气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活给予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际遇,悲喜参半,忧幸相加,他给予高志华的亦如此,这些丰富而充满艰辛,甚至也包含不幸的生活经历,却丝毫未曾流露在其作品中,这些作品始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东方哲学境界。他对艺术的挚爱和真诚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从来没有怀疑和放弃过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信念,无论处境如何艰难、困苦,或是怎样的得意顺风,他的信念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始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探索、去追求,在他那里,逆境和坎坷成为锤炼、洗礼自我的精神财富和智力支持。40年他一直坚持野外写生,在大自然中寻求“外师造化”,就连随团旅行、会议间隙也从不放过,早些年他随县领导集体“拉练”去农村视察,竟会违纪私自离队画上一幅写生之后再寻机归队;几次出国他也从没放弃机会,在他的煽动和组织下,十几位同道在涅瓦河畔支起画架举起画笔,在大师之国“班门弄斧”。为了《北方的海》的创作,他曾跟随浩浩荡荡的赶海大军涉水海路十八里,只为了捕捉住心目中最理想的北方大海的最磅礴最动人的一瞬间精彩;在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石卡雪山也都留下了他雪地写生作画等等记忆。正是这种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生活和艺术之神,恩赐给了他一次又一次创作的灵感与冲动,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发自内心来自生活的力作。
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花卉、静物,更多关注的是人在与自然抗争及和谐共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志、生存智慧,更多展现的是在生活的精神启迪中,穿越生活表象、物象表象、景物表象、视觉表象,对自然和生活中积淀起的文化性格:勤劳、豁达、坚韧、昂扬、粗犷、豪放、乐观等等精神品质的关注,是对精神力量的礼赞。作品中没有造作和装腔作势,没有无病呻吟,而完全是自我精神与心灵的自然流露。
无论是表现异地风情,还是描绘故土家园,他都没有半点站在“他者”的角度,而是完全以一个自我存在的心态,用真情相拥生活、相拥自然、相拥万物,真心地寻求精神的解读,努力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没有将因为历史地域、自然因素造成的落后生活状态、生存样式进行简单地表象再现,没有将简陋的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当成猎奇对象,将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存在的生活表象津津乐道地记录,没有站在城市立场以怀旧情绪进行艺术资源的掠夺,把生活方式的简陋当成粗犷雄放的美学趣味去表现。他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心态和责任审视苍茫厚重的北国沃土,神圣雄浑的高原风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感受各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变迁,体悟与思索经济建设、制度变革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精神变化的时代特征,以当代视角审视解读现实,以艺术家的善良和真情感受生命,用心灵善代生活,以艺术家的担当经营自己的和人民的艺术。
纵观高志华的创作路径,是一个从早期客观再现慢慢步向意象表现的转换探索过程,在广涉博取中,在尝试多种材料、探索各种技法、寻求多种手段的锤炼过程中,自主吸纳营养,寻求造型艺术原理与内涵的相通,从而逐渐清晰了自我的发展基调。有较长一段时间,他用现代东方人的视角审视中西绘画,在水彩中探求东方神韵存在的可能,同时也在水墨中融汇水彩要素的手法,索性打破了中国水墨与西洋水彩界限、油画布、水彩纸与宣纸的限制,打破水彩透明颜料、国画矿物质颜料,甚至粉彩、炳烯颜料、油彩的限制,进行水墨与水彩的对话,以色为墨,以墨为色,索取各自所长,开拓共同媒介“水”的潜能,努力发挥东方人对水有别于西方认识的优势,发挥东方用水之妙,吸取西方用色之道,取中外大师对物象转换之观念,强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来追求形式美的现代语境,开拓地域风格和自己个性语言的锤炼,写心中之象,随笔墨技法神游于天地万象的生命状态之中,扮水墨与水彩的红娘,在融合两者的过程中,求其共性与特性之包容并存,在自由与限制、守规与破矩中,心境放飞,在广泛尝试的实践中,寻求中西方技法相互外延相互包含的可能性,从而成就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语汇,一种兼容东西的“中国精神”。这一探索过程使他在追求东渐西纳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他的水彩水墨作品《黑土故事》、《黑土欢歌》、《听雨》、《晓露》、《有阳光的森林》、《细雨中的教堂》都各具大写意的意境,泼彩的酣畅、民俗的艳美、文人的清雅,唯一共存的是他心灵的融注。
高志华曾经这样自我表露:“我是一个画迷,是一个画痴,是一个喜欢做事,好大喜功的人,是一个希望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的人。”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担任组织工作,他自觉地担当,肩负着美术发展的责任,用自己的热情和成就,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在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出现了群峰峦叠起,厚积薄发的喜人景观,一支团结奋进的美术群体,活跃在中国画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水彩、粉画成果斐然,成为全国历届展览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全国水彩、粉画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水彩画、粉画之乡。为中国水彩、粉画的发展推波助澜,作出了贡献。
看过他很多未能完成的创作草图,我相信他在不断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期待他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文/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