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说“线”

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思考之一

2013年12月23日 11:59:1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线的形式之所以成为一种主题而被加以研究,是由于它简洁而富于表情深刻地贴近着人们的心灵状态,可以说,运用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质和生命,是一种情与理的交融和提升,它或激越,或宁静,或精致,或朴素,或明快,或和谐,均以其审美内涵的凝结和灵妙而令人回味无穷。写意之线如此,工笔人物画之线也概莫能外。

线的表现,富于表情和气质

线的真实性,在于它能够让客观世界的一切视觉变化都包容于一种线条形式的变化之中:线的粗细、长短、轻重、疏密、重叠、连续、均衡,以及节奏、韵律等等,都集中浓缩和沉淀于线的情绪化表现之中,它不仅摄取了物质对象的形态、质地、空间乃至生命,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意念与审美情趣。因为,以线为主要手段的速写,在它担负起搜集创作素材的功能过程之中,也积累了自身的语言和形式意味,进一步地随着其造型与审美二重性功能的相互对立与统一的历史发展,随着对于其自身表现力的不断追求所得到的不断增强和丰富,线的审美,终于体现出较为纯粹的形式感。

线的表现,首先与表情的抽象有关。比如,表现愉快情绪的线条,其形状不论方、圆、粗、细,多是流利而婉转;而对于不愉快的表现,就是一律转折、停顿,显出艰涩之状,显出焦虑或忧郁。于是,波浪似的曲线,轻快、活泼,富于运动感;流畅均衡的直线,宁静而舒展;密集的线条,抱成团块,似有紧锣密鼓之趣,等等。

这种气质,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线条所表现的对象气质和线条所体现出的画家个人的艺术气质。就前者而言,它是绘画中刻画典型性形象的最基本方面,关系到准确地概括对象的特点而使它生动感人。因此,除了在表情、动作、体态以及服饰外形上要充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外,还要在线条的处理上尽量贴近人物的气质,变化线条的平直、舒展、曲折、顿挫等心理感受,使线的感觉与人物的气质相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线的气质,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体才能被感受和表达,任何脱离具体形象之线,都不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对于后者,所谓“笔情墨性,以人之性情为本”,是说画家自身的气质必然会以其感情的贯注而影响到线条处理的形式感觉,它和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有关,和艺术趣味有关,也和学识与修养有关,是一个艺术品位的问题,显示出雅俗的差异。

许多时候,画家用线自如而肯定,竟然可以使得观众忽略和原谅画家在形体结构上出现的缺陷,这种气质,来源于画家对结构形体的透彻了解,突破约束、痛快淋漓。比如席勒的《自画像》,将手掌画过了膝盖,但由于手臂结构起伏自然,用线肯定而灵动,使人忘记了他在结构上的超常变态,只陶醉于他那充满自信、一泻而下的线条美感之中。

感知是表达的前提

自然物象中并不存在着抽象出来的线。它本身是假定的、程式化的,是艺术的对象化的结果。那么,线的视觉表现,就意味着首先在物体的轮廓上寻找结构关系的美感,甚至,物象内部的各形体单元也有轮廓,它意味着观察的眼睛必须要沿着物体的边界去流转,沿着边缘来探索。

线的魅力,就是在于它在自然中并不存在,而昭示于画家的笔下。它是画家处理物象的理想化结果,是在造型中“投射”形体感觉的升华。

光线的作用使得物体反映于我们的视觉,但它们都有着固定的形体结构和外貌特征,观察,就从这里开始。分析对象结构的组合、起伏、转折的变化,注意每一个结构的至高点与消失点,抓住每一个体现关键性变化的“脊梁”,这些,莫不都是线的学问。尽管由于透视的关系,物象在不同的角度上,产生了我们在视觉中所能感受得到的那个形体边缘,但这个形体的“边缘”,也就是绘画中构成所谓的形体的“脊梁”,它正是需要线来表现和存在的地方。

我们说,感知是表达的前提,是说用线来造型要求准确地把握住对象形体的组织结构,掌握它在某种透视情况下可能发生的转折、延伸或倾向性的变化。以及每一个轮廓的显现和消失,从而达到对对象形体的完整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使人由此获得空间与体积的联想。

工笔人物画中,由于结构渲染的关系,在透视关系下呈现出清晰截面的轮廓,适于运用坚挺的细线来表现,而在结构转折处显得比较宽厚的地方,就适合于粗涩之线。或者,贴近体积的地方,用以细线;悬浮的衣纹,运线厚重,或者在整体中,由主要到次要,线条就需要由细变粗、由精致变随意,通过对线条节奏的安排,体现出一个画家对规律性的灵活运用。在对象质地的感受中、在身体骨肉肥瘦的区别中、在衣料飘动的软硬厚薄中,表现动态、表现变化,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线条语言。

线,通过熔炼而提升

这在工笔画的线描稿中体现得最为明确,画面线条的组织与安排,不仅是一种推敲经营的能力和修养,而且也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并奠定了最终的艺术之美。

一般而言,未下笔前凝神若思,惨淡经营,以全局布势的眼光寻找图式和意象,所谓意在笔先,有感觉时方下笔。经验告诉我们,线的形式越简练,越有可能产生美的魅力,越能体现艺术家的意匠经营,可以说,寥寥数笔、富于灵性、高度概括的线描图式最为难得,诚所谓“一以当十,曲尽其妙”。

线的疏密原理如同生活的哲理,有松便有紧,有强便有弱,深刻体现出对立统一的规律。线条组织的理法,由生活的观察中提升,要有宾主、开合、呼应、虚实、繁简、藏露、参差等等的细致经营,使其达到“疏者不厌其疏,密者不厌其密”,以至疏而不觉其简,密而空灵透气,达到开合自然、虚实相生。

实际上,自然事物本身就是以这样的一种规律而存在着,画家是以视觉的观察为起点,在形式上加以进一步地分辨和熔炼,从而提升出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要和理想化的图式美感。因此我们的视觉取舍,只是一个最为基本的依据,它必须还要依赖于一种理性的分析,运用自身的美学修养,去捕捉和演绎线条的视觉内涵。以线与背景空白的处理为例,这正如中国戏曲舞台的空间,不以实物来布景,却能通过演员的动态和表情渲染中,感受到具体的现实环境。这是一种含蓄,也是通过艺术的熔炼所达到或激发出来的想象。它使得作品空灵而活跃,趋向完美与和谐。

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意识与处理

线的意识,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特点,而探索用线来概括物象、表情达意则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历史责任。

我个人在绘画中的线条表现,首先是在工具上不局限于使用毛笔。可以说,现代工笔画中线的作用与功能正在发生着转换,尤其是在重彩厚涂的画法中,线条,更多地只是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于画面,因此,我多半采取硬笔(直管水笔)画线,以使其挺拔、匀称、有力、变化自然,尽管取消了粗细的变化,但却获得了纯化的结果,并增强了线的装饰性意趣。

有时,我把墨色稀释成几个不同的浓淡层次,根据需要灌进不同型号的水笔中,这样就可以在创作中适合于复杂而层次多变的大场面的需要。在画面用线的设计上,一般是前面粗后面细,前面重后面轻,前面浓后面淡,就经验而言,这样比较容易安排和控制线的层次和布局,而且,用来作铁线描或钉头鼠尾描颇有效果,别有一番趣味。

线的意识,在此体现为在工笔画的综合形式和技法规律中显示出美感作用,它在分析和提炼物象的过程中所能抓取的形态感觉是不言而喻的。我所注重的,是运用线的表现的同时,不脱离对象的制约,也就是说,每一根线条都能在对象原型上找到,因此它不是空洞的。

工具的改变,可以改变线条的形式美感,而新的组织方法,也能使得线条的表现产生新的样式与风格。最终,技法的探索,可以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线条表现与审美进入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总而言之,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工笔画的创作日趋丰富与多样,并且日益贴近于人的心灵与感性,而线条形式因素的创造,自然也会伴随着生活观念与审美时尚的不断发展而嬗变。从线的一般性表情与气质,到我们当代创作对线的感知,乃至于工笔画中对传统线条意识的改造和积极探索,都具体地反映出艺术理念与技法的相互促进和统一,预示着一个丰厚收获的未来。就此而言,“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等等传统中国绘画的范畴,终将被开拓出新的历史含义。

文/陈孟昕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