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绿的自觉建构
一、从青绿山水情结到重铸盛世辉煌的自觉
苗重安的青绿山水情结由来已久。自从1960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他就由恩师罗铭推荐,被学院派往上海中国画院,跟随山水画大家贺天健研修青绿山水,以“抢救传统”为目的。3年后返回母校,主要从事青绿山水教学与创作。此后1980年开始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直至2005年退休,他一直担任画院主要领导,但始终未放弃青绿山水创作。退休后的苗重安移居北京,成为青绿山水的播火人,应聘在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任教,兼任中国国家画院青绿山水高研班导师,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专题讲座。2012年起又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盛世青绿”中国画学术访问学者工作室的学术领衔。他说他酷爱青绿山水,“从感情到理智,从职业、事业到一种责任和担当,从艺术手法到诗文意境、哲学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术层面进入道的境界,一步一步地向着传统艺术的圣殿深层走去,越走越觉得路子很宽,越觉得里面的道理很玄妙,越觉得魅力很强,吸引着我不能自拔。”
二、以“聚焦西部”、“重振汉唐雄风”为支柱的大美青绿境界
苗重安青绿山水的美学本质,灌注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大美”理想。他更强调主体人格的修炼,即“善”美。儒道两家理想的大美境界,与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道法自然、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等理念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核。
苗重安的大美青绿山水,正是儒道两家大美理念的传承与发扬。他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感恩、崇敬与审美发现,同时注重自身人格、修养的锤炼,力求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具体反映在创作上,聚焦祖国西部的生活抉择,重振汉唐雄风的审美取向,是构成苗重安大美青绿境界的两大支柱。
三、大美青绿山水的艺术语言特质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追求和磨砺,苗重安的大美青绿山水语言已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质。
其一,气象正大,气势相生。苗重安的大美青绿山水,突破了古代院体青绿山水仙山楼阁的刻板与华饰,也突破了文人青绿山水的小巧与冲淡,而是凸显气象雄壮,气势浩莽,以势取胜,纯净端庄,令人荡气回肠。苗重安在充实饱满的画面中,充分运用峰峦、冈岭、林泉、烟云、房屋、舟桥的组合变化,构成主宾、动静、虚实、聚散、开合的“势”与“气”。其布局多以深远法为主,参以他法,得重叠纵深之势,纵横浩瀚之气,充满生命气息。
其二,青绿基调,笔墨彩融。青山绿水,苍天碧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构成苗重安山水画的基调。而青绿之色中又有明度、纯度、强弱、冷暖、主辅等多种对比变化,使之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刻板。由于他熟练掌握水墨山水的笔墨规律,能将水墨和色彩两大要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将“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随意赋彩”相融合,以墨线为骨写形,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辉,又辅以雪山、云气、水流之虚白,相互衬托,相互辉映,使作品格调鲜丽璀璨而又沉着典雅。尤其是无论用墨、用色,都见用“笔”的书写性,可以说是“双重用笔”。如此精心的笔墨、色彩、留白的辩证处理,使整个作品节奏交响,韵律丰富。他综合运用层层加染、纸背拓染、勾皴提点、局部泼彩、以掌磨色等微妙的设色技法,达到厚而不滞、淡而不薄、艳而能雅、实而能虚,既明净清润又厚重凝练的艺术效果。他的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光感。
其三,意象写实,大美诗境。苗重安的山水画颇具写实性,但又不像西画那样逼真酷似,而是一种“意象写实”,是为了传达某种情感意味而精心取舍加工过的写实。他作品中的崇山峻岭真实具体,特别是其间的古堡、民居、寺院、村落、桥梁,描绘具体,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苗重安大美青绿的自觉建构,已蔚成气象,独具风神。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历程中,大雅大俗的青绿山水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价值。苗重安盛世青绿、大美青绿的开拓性意义,将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变革演进而愈发昭彰。
2013年4月于北京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