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为艺术战”的几个片断
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内,一场名为“为艺术战”的回顾展吸引着各地的许多观众。尽管所展出的200件馆藏作品并非件件都能够反映出中国美术学院各个时期的艺术水准,但是,这些历史碎片汇聚在一起,链接成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可以让观众置身那段动荡而辉煌的艺术史中,去切身感受从当年风华正茂的林风眠到眼下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为艺术战”的虔诚执着和艰辛坎坷,去品味艺术前辈朴实、真挚、自由、独立、勇猛、自信的人格魅力。
品读“为艺术战”的几个片断
力群的《饮》——拙朴真情
力群1931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40年赴延安,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饮》是力群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木刻精品。作者有意把主人公的脸置于背光处,舍去脸部的具体细节,强调人物的共性特征,而将白色头巾和背心映衬下的黝黑而健壮的手臂和手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从而突显出陕北老农勤劳、憨厚、朴实、坚忍的共性形象。画面没有过多的修辞,也没有过度的夸耀,拙朴的语言传递出真情,一股浓浓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
埃乌琴·博巴的《人体》——独辟蹊径
1960年,埃乌琴·博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来浙江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给学院的美术创作和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件由“博巴训练班”学员金一德教授捐献的博巴当年创作的《人体》,用笔凝练干脆、造型简洁概括,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色彩浓郁沉着,颇具个性化,体现了博巴的艺术特色。博巴的油画创作和教学别具一格,十分注重写生的个体感受,反对忠实于对象的精致描摹。据说,有时为了避免学生画画被作画对象牵着走,第一天让学生写生,第二天让学生撇开模特儿,由各自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默写创作,从而催生个性的萌发。这种强调个性感受和独立思考的创作思路和绘画方法,无疑是那个特殊时期的美术主流所不相容的,因而一度遭到排挤甚至攻击。令人敬佩的是,“博巴训练班”的师生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非主流的艺术探索。
蔡亮的《黄河水手曹继宁》——引领潮流
蔡亮1964年创作的素描写生作品《黄河水手曹继宁》,造型严谨、用笔精到、形象传神,创作心境纯真,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绘画气质。比较当前美术学子那些技巧“娴熟”而缺乏真情的素描,《黄河水手曹继宁》既没有潇洒帅气的排笔,也没有龙飞凤舞的线条,甚至显得有些“稚嫩”,然而,恰恰是这种不耍酷、不炫技的严谨和纯真吸引和感染着读者。蔡亮1959年创作的油画《延安火炬》同样如此。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虽然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但画面所采用的不过是写实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生活化的形式,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姿态,靠的是那份严谨和纯真,靠的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正因如此,《延安火炬》能够撼动一个时代的灵魂,引领时代的潮流,它虽然是一件革命主题性创作,却丝毫没有后来美术界流行的那种样板化的“红、光、亮”色彩,以致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吴冠中的《眼》——融合中西
吴冠中一生勇敢求变,自称是“艺术的叛徒”,一直推崇西方现代绘画,主张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主张林风眠所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的思想,在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期间,仍然不顾“禁止作画”的强令,坚持创作。油画作品《眼》是一件具象与抽象、东方审美与西方美学完美融合的佳作。画面既有写意性,又有形式美,一方面,耸立而机灵的招风双耳、忽闪忽闪的圆瞪蓝色大眼,以及微微吐舌的调皮小嘴和精细而坚韧的可爱胡须,一副警觉而淘气的神态早已跃然纸上;另一方面,大面积的黑白色块,断断续续的轮廓线,以及随意而精到的小黑点,又自然构成了一段美妙而有趣的节奏和韵律。
今天,年轻一代画家不仅具备优良的学术环境,而且拥有更多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然而,我们是否反倒渐渐丧失了那份“为艺术战”的真情和勇气,失去了艺术家应该具有的那份质朴和本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