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薛治洲书法印象

2013年09月09日 10:26:5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今日书风和传统书法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书法面目大多以古法为依托,以怡养性情为动力,风格面目不期然而然,因此书风显得真实自然,亲切和谐,所谓千里书疏,面目如晤。而今天的书法创作则大多以个人风格为旨归,强剥古人面貌,偶或惊心炫目,又或精整工致,然其本质皆一,诚不知怡养性情为何物。用画史家言,古人大家书法,属于利家者流,一个“写”字可以当之,而今人书法,则是行家者流,一个“作”字足以当之。写字者多得精妙微茫,世人难察;作字者常能矫然独立,市人易知。

难察者非不察也。古人讲究知音赏会就是这个道理。治洲精心书道20多年,嘱我“提些意见”。我说不揣浅陋,作些“赏会之言”吧。首先,治洲的书法很真实。这种真实来源于对传统书法本质的深刻认同。我们看见古代大家都临摹《兰亭序》,都临摹颜真卿,但是都不求形模之似。难道他们就都不懂得临古形神毕肖的道理?当然不是,写得不像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更重要的追求,那就是一个“真”字,用真心真性来进行书写和抒发,这就是“游”于古人的态度。治洲深谙此理,他多年浸淫于隶书行草的临摹创作中,我今天从他的行草条幅里,已经很难准确地说出究竟是出于哪一家书了,似乎有王铎的争折跌宕之气,还有傅山的连绵流走之态,但仔细一看,更有二王书风的遒媚散淡之味,甚至也有东汉章草那种爽健宽博之势。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铸古今于一炉,行笔走墨之际,全然忘我,只有一种微妙的喜悦感绵延在字里行间。记得《尚书》里有句话,叫“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看起来“人心”是要不得的,要得的是“道心”。对传统知解不深者,往往将这两种心混为一谈。治洲认为“人心”捉摸不定而“道心”真实自在,因此笔墨之心,要的是“道心”真实。有了这种真实,就会有笔锋“触处皆欣”的体验,就会感染到真正理解书法的观众。

第二点,在我的感受里,治洲的笔墨总是显得严谨而又能烂漫。按照惯常理解,严谨者常常伤于拘谨,一如严家惊惧隶;烂漫者又往往失于散漫,一如富家纨绔子。若能采二者之长而舍其短,便是学力,便是风度,便是古人说的“王谢子弟,纵不复端正,亦爽爽然有一种风气”是也。治洲的书法自走上专业道路以来,就始终以汉隶筑基,发扬而为行草,又复以行草鼓气,而溯归于汉隶。所以汉隶中《乙瑛》、《礼器》的端严气与明清行草书的挥霍气同炉共融,形成了今天治洲书法的基本面貌。仅就这种取法规模,就足见他对书法史风格流变的深刻理解。行草书与东汉末年大行,不是一个偶然现象。高度成熟的汉隶为行草书的兴盛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笔法系统,古来大家往往在其中争得门径,王羲之如此,王铎如此,傅山如此,到了现代的林散之还是如此。治洲对汉隶的临摹倾情尽力,凡汉隶中的碑刻、摩崖无不深入临习。我看他的汉隶临作,端庄大气而又能生动自然,而他的行草创作,烂漫缠绵却又不失于佻达轻率。我们经常说的格调、气韵、神采,都会在这种相反相成的看似互逆的趣味中通过争斗而天然地呈现出来。所以别看一个区区的书法,只要从中悟入,便是一个人生境界,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所说的“怡养性情”。

林散之说过,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要通笔法,以后就是功夫的问题了。治洲的书法显然已经过了一关棙,希望他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高!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