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类与形--与马西京先生谈画
马西京先生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佳句:碧草黄,鬓染霜,漫天舞夕阳......,神州沉玉璧,奇卉竞芬芳;盛世鸣百家,典籍倜傥诗成行。这不仅是诗作,也是画论。我们有幸处于中华盛世,迎来了文艺百花葳蕤生光的春天,这中间蕴含着多少劳动者、工作者的耕耘。西京先生把这称为创作的根,即书画工作者要弘扬时代精神。
有的人说: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未尝得豆。这种现象在书画创作中也是常有的。西京先生说,种瓜得瓜,种的是有果之因,便得瓜这一有果之果;种瓜未曾得瓜,种的是无果之因,便得无瓜这一无果之果。总之,果都是有的,类与形不同罢了。
我觉得,世人常常计较果,于是,名利便应运而生。西京先生说,世人怕果不怕因,菩萨怕因不怕果,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不同罢了。
类与形这一论题在书画创作领域谈来已久,《广雅》、《尔雅》等等书中有记载。当代的一些美术评论家也谈这一问题,不知你是怎样认为的?
这是一个大课题,有的人谈到这一问题往往顾此失彼。唐玄庄大和尚译的《心经》中写道:“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有的人认为,佛都谈到五蕴是遮蔽我们光明本性的坏东西,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衣食住行空得越彻底越好。房子不要烧掉好了,衣服不穿扔掉算了。这其实是外道的断灭空。佛认为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的,这叫做妙有真空。
在画界,有的人认为,画越简单越好,甚至什么都不画,才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仿佛达到了禅境。
偏了,太偏颇了。参禅不是参话头。
那么,谈的简略一些、通俗一点,类与形怎样反映到画品创作中呢?
黄宾虹先生提出,“凡画山,不必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这里所说的“真”指的是山水之色相,即形。而“画山山真,画水水真”,这里的“真”指的是山水的法相、神韵,类也。也就是作画不是照相,也不是冥思苦想,而是美术工作者的精神与万法、万有、万物、万类神韵的交溶、磨合、融会贯通。一切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水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与影,所现之影,即现之镜。又正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我们迷于色相向外追求或想入非非,抛离色相,均会落于二边见。要色不异法,法不异色,色即是法,法即是色,色与法一体同观才是。什么观?中道观。
既然如此,又怎样将其归到根上呢?
马西京先生说,国画创作者,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兼以“木直中绳,柔以为轮”(荀况《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且“锲而不舍”)(同上),反映人民的心声,体现时代的精神,纲举目张,才能构创和谐画图,使画作趋于至善至美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