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描绘美好传播快乐
曹伟,笔名宗良,半农,1966年6月生于沈阳。沈阳书画院专业画家、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副会长。沈阳书画院优秀签约书画家。
1979年入着名画家亓官良先生门下,专修写意花鸟,兼习手指画,1997年以来又常得江苏名家周长海先生亲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辽宁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1989年以来常参加省市及全国展。《晓露》入选首届全国写意画大展,《秋籁无语》入选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大展,《醉春》入选辽宁省中小幅美术精品展并获银奖,指画作品《不染图》获中国第四届手指画大展铜奖,《雨鹭》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国画作品《秋色赋》在东北四城市关东画派新生代美术作品展中获金奖。
曹伟爱笑,一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浑身散发出快乐的能量,感染身边每一个人,就像他画的石榴一样。
“画石榴,我喜欢画它成熟到极致咧开嘴的样子,就好像生活中人们要笑口常开一样。”曹伟指着一幅近期创作的《笑口常开》对记者说。
1979年拜师于着名花鸟画家亓官良门下的曹伟,如今已经成为辽沈花鸟画承上启下的中间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艺术历程,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田间生活成就花鸟画情缘
如今在沈阳浑河北岸高楼林立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还是农村,从小曹伟生活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一名下放返乡的农民,恰恰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使他对田间花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大自然的感情根深蒂固地植入到骨子里。之后他将这种情感的寄托、飙到国画中去。
曹伟的美术天分在儿时便崭露头角。初中时他在校表现优异,老师也认定他是个不错的绘画苗子,当时任教于91中学的李树平老师把曹伟推荐到和平区少年宫去画画。回忆起40多年前的情形,李树平老师十分感慨:“当时没想到曹伟会当了画家。
那时我才20多岁,我看这孩子那么喜欢画画,而且他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帮助和鼓励他。他喜欢国画,我想他到少年宫之后会有更专业的老师,更好的发展。”
到了少年宫之后,曹伟跟随姚志臣老师学习山水画,一段时间后,姚志臣发现他更喜爱也更擅长花鸟画,于是骑着自行车把曹伟送到着名国画家亓官良家中,介绍了曹伟的情况,亓官良便收下了这第一个入室弟子。来到亓官良门下,对曹伟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无论是亓官良的艺术修养还是艺术家真性情都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最困难、最迷茫的时候,也是亓官良老师鼓励支持他,让他始终坚持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热爱艺术传递正能量
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曹伟始终没有放弃最爱的绘画。自从2005年加入沈阳书画院之后,曹伟就渐渐地把国画创作转移到写生上来,每年的春天、夏天、秋天都要写生。每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都习惯于先去采风,和自然界的一花一草培养出感情,之后再选择一景潜心创作。
曹伟写生时候画的作品带回家后很少改动,“因为写生时的状态跟回到家里的状态和心态完全不同,改动了就会失去画面本真的韵味。”通过在自然中写生,曹伟渐渐领悟该如何处理,色彩和笔墨与画面的关系。
沈阳画院院长于晨见证了曹伟这些年的变化。“曹伟这几年作品风格面貌日益变化,越来越成熟,相对于传统花鸟画,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更浓,因为他坚持深入生活,扎在生活中,每次外出写生都很长时间,从量到质有一个飞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于晨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曹伟拿出几幅写生时的作品,其中一幅《秋野芳菲》整幅画面描绘着初秋时节,山间一角的小野菊,牵牛花等等,都在这最后的时节争相开放着。可能有些人会疑问,整幅画面在层次上会不会缺少主体而显得有些泛泛呢。对此,曹伟有他自己的理解,“当我置身于自然之中,我就会被这些怒放的生命所感动,我不想人为的去把它们分成主角和配角,因为它们都很灿烂,有的只是空间的远近不同而已。”
另一幅《笑口常开》画的是成熟的石榴“咧着嘴笑”,在曹伟看来这些石榴就像人们乐观生活的心态一样。正如他所说:“生活中就是要发现乐趣,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乐趣,这与画画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有曹伟在,写生的队伍永远不缺少欢笑。每次出去写生,他都会在家里腌制好一些拿手咸菜在路上与同行的画家一同分享。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有他在的地方永远不缺少欢声笑语,而他的作品也散发出一种快乐积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