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起一阵龙卷风——青年画家林浩湖的故事
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林浩湖(字林塬,又字浩汉)在绘画创作时有一句话总挂在嘴边:"全新的点、线、面结合。"这句感悟,源于林浩湖从事书法绘画艺术以来的几次转折。年仅26岁的林浩湖在艺术的天地间与时俱进,永远以全新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在书法和绘画道路上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并完成了事业上的"三极跳",即个人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协会的"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得"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而个人绘画作品于1997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林浩湖水墨画展",1999年,作品《梦境》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展",2000年,作品《扇面》又入选中国书协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同年7月,作品《龙卷风》获得"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银奖。在当今艺坛上,林浩湖以其凌厉、沉雄、横扫千军的艺术气魄和一股"龙卷风"的架势送于众人面前,令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失精彩。
早期的成长
林浩湖,1976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诏安桥东含英村。诏安在福建是有名的书画之乡。他19岁前一直在家乡师从当地的名师高继文先生,进行国画和书法的研习,以及对魏碑的研究,尤其是对北魏墓志的努力勾勒。良好的艺术天分加之良师的教诲,使他在学习过程中未走太多的弯路。当时,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但他并未就此满足,不顾家人的劝说,负笈北上,只身来到北京,重新开始了他艺术求学的道路。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转折。
艰难困苦,玉琢成器
年仅19岁的林浩湖在来北京的前两年,就读于北京画院的研究生班,他的老师是着名的艺术教育家李起和王文芳。初来北京的林浩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老师对于这个来自南国的青年爱护有加,十分欣赏他对艺术的极高悟性,不但对其在书法、绘画教育中倾其所有,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于许多外省的人来说,在北京学习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林浩湖也是如此。在北京学习期间,家人和亲友全力支持,但每月给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加在一起也只能平均在500元左右。生活的艰难和绘画时近乎着魔般的恣意狂涂,使他不由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强烈表现出压抑在胸中那毁灭一切的愤懑。
直到有一天"龙卷风"的意象闪现于他的脑海中时,笔底便源源不断的出现了墨色的浓淡、颜色的深浅,支离破碎般、一种有形无形的物象无规则地在纸上肆意流淌。一个全新的点、线、面结合的,且不同于以往艺术模式的"龙卷风"系列作品诞生了。当今的绘画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大师石齐先生对林浩湖在绘画艺术上的极高造诣和对艺术的不懈探索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每个人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上追求事业的过程都是一种跋涉。林浩湖对"龙卷风"的创造就是一种跋涉,这使他在艺术道路上跨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名家周韶华先生也撰文激赏了"龙卷风"的问世。林浩湖的此次成功也开始给他带来物质的回报,他的三幅画当时在中国美术馆就以3万5千元被收藏。同时,他的艺术造诣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今日中国美术》、《国画家》、《中国文化报》、《美术大观》、《诗刊》、《生活时报》等二十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对他做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走进都市》节目也对林浩湖做了专题采访。"龙卷风"现象一时成为学术探讨的话题。
平和心态迎接挑战
今年26岁的林浩湖在媒体的频繁曝光下,并没有陶醉在自己已有的成绩中。对别人的赞美之词只是付之一笑:"现在说太多还为时过早。对于我而言,还是要将注意力放在画画上。绘画是一件非常具体的实践过程,不能单凭主张或概念去完成。不研究传统,艺术如无源之水;没有创新,艺术则不能前进。绘画要手头功夫熟练,基本功扎实,但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感悟传统的精华,并为我所用。我认为艺术品所呈现的是人类的智慧,有奇思妙想才足以感动他人。"谈到目前社会艺术活动的"爆发"、艺术活动的"蜂起"和艺术家竞相"争辉"的现象,林先生不无幽默地说:"只要社会需要,存在这些现象也没什么不好,就像这杯中的啤酒,有泡沫酒才鲜。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个底线。画是画出来的,必须要用心、用时间、花气力去做。对于荣誉、金钱应该淡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嘛。既然选择了绘画这个行业,那么它就是我的一切。只能这样,别无选择。"
谈到最近的工作安排时,他说,11月底要在马来西亚举办"林浩湖水墨交流展",需要的作品已经准备好了,但自己不能自去,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告别主人的时候了。走出房门时我看到林先生住处不远的地方,是通州区的农田,雾滴中的秋草和新翻的耕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一切是那么静谧沉寂。只有耐得住寂寞,在深处扎根,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才会有辉煌的明天。谈话期间,林先生对艺术事业的真挚感情和执着精神令人钦佩,愿林浩湖先生的绘画在艺术的星空里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