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笔力遒劲 气韵高古

2012年10月31日 16:23:4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艺术家申海涵艺术专栏  

中国画发展到南朝,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和精神,并且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美学标准。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既总结了此前中国画创作的若干规律,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自律的、正确的、学生不息的创作道路,此外“六法”也为中国画的批评提供了精粹的艺术标准。宋代郭若虚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他还认为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是要靠天赋才能得到,即所谓“气韵非师”。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我认为此二法是中国画的创作中的灵魂和骨骼,因为气韵生动是讲话的内在精神灌注、韵味流传,骨法用笔则是讲笔力造型的力度与内功。当然应物形象、随类赋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一般绘画作品,都有一个象形和色彩的问题。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最突出的两条法则。

我之所以写以上一段话,是因为最近读到申海涵先生的部分花鸟画作品,其作品在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方面尤有特色。申海涵先生学画和进行国画创作已达四十余年,他对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的传统技法下苦力钻研,深得其内蕴,他深知中国画的传统应作为我们今天创作的取之不尽的宝藏开掘,而不应该作为包袱而负载。中国画创作只要还应用毛笔,那么骨法用笔依然是创作中最关键的因素。气韵生动则要靠画家的内在气质、精神和意念来修炼。申海涵在这两方面特别用力,使其作品呈现出笔力遒劲,气韵高古之艺术特征。

花鸟、竹石、林木成为中国画的创作对象已有千年的历史,这说明中国人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意识是发生的很早的。河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陶缸上绘有鹳鱼和石斧,西汉卜千秋墓中的壁画所绘朱雀及鸟兽已十分生动,形神毕有了。五代和两宋花鸟画已成为重要的画种了,那些写生花鸟已到达很高的艺术水平。而西方独立的静物画到16世纪末意大利画家单拉瓦乔画了《一篮水果》才算产生。所以中国的花鸟画是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写意花鸟成为重头,徐渭、八大山人等开创花鸟画新风,近现代吴昌硕、高剑父、齐白石、李苦禅均对花鸟画做出了新的贡献。申海涵对写意花鸟画是情有独钟,他曾多次求教于李苦禅和孙奇峰先是门下,受益匪浅。他一方面潜心临摹和揣摩大师们的花鸟作品,因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乃是学习传统的绕不开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他又师法自然、外出观察、拍照、写生,并且还养鸟养鹰,以此来把握对象的形神特征。他的创作经验说得平凡而明白,即重传统、重生活、讲笔墨、求意趣,并且以书入画,这些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但句句实话,而真正一件件做到谈何容易。正是申海涵踏踏实实地实践自己的艺术信念,才使他具有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使其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的“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中,申海涵展出了几幅作品,获得艺坛好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高 瞻众山小》,可以说是当代画鹰题材的一件相当优秀的作品。无论从立意、品味,还是从构图和笔墨来看,均可以说是较完美的上乘之作。以线勾鹰嘴与爪,翎毛则大笔挥写,淋漓酣畅,山石简笔点擦,层层增高,石面大块留白与鹰的墨块形成强烈的对比,松干横溢在画的下部,曲蝤伸展,老辣苍劲,松针疏密有致。老鹰耸立石上,转头远望,独立高瞻,却有高古雄健之气概,笔墨精炼,恰到好处,画面留空,使人思绪引向空旷,而鹰之形象则愈为高大,传达作者高瞻远瞩之精神情怀。《秋荷》则以饱满的构图来写荷之苍劲,一般秋荷都画成残枝败叶,但申海涵此图别开一面,画的中心是一扇巨大的荷叶,在土黄的底色上,用墨由中心向四周张开,与一般仅用水墨晕染不一样,申海涵用大笔并用枯笔由内向外劲写,使荷叶既有老残之感。又有苍润之力,荷叶的这种巨大的张力在画面中心具有强大的视觉力量。两朵红色的荷花及一只站在荷杆上的翠鸟,使画面增加了几分生机和情趣。此幅作品是荷花题材的一次成功的突破,既有传统的笔墨功力,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审美形式。《喜鹊红梅》一画,红色的梅花在怒放,梅枝穿插有致,喜鹊在枝头顾盼生情,生动自然,此画清新明淡,得自然之天趣,传画家之诗意。他最近画的几张荷花与鹰作品,作者似乎画荷在墨韵和大块面造型上探索,而画鹰则更加注重捕捉鹰的展翅、飞跃等动态过程。这些新的探索,申海涵还在进行之中,相信会有更多的更佳的新的成果不断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申海涵先生以书入画之特点。现在有不少青年国画家不大愿意在书法上下功夫,有的甚至不写字或者是写得很差,我哦认为这不利于中国画的发展。申海涵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行书流畅而有风韵,用笔自如而见力度。他自幼受父辈的教导和家藏书画熏陶,从六岁起就开始练习字画,从此书与画成为他的两大爱好,书法也成为他的艺术生涯的一部分。他不仅是美术家协会会员,任过郑州画院院长,而且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曾被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等。中国讲书画同源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早期讲书画同源,是讲象形文字(书)同绘画之象形图形同源,其二是后来讲书画同源,乃书法用笔和绘画用笔同源。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形似也好,骨气也好,立意也好,最后都归乎于用笔。用笔造型要有力度和韵律,书法的用笔对绘画是有特别帮助的。张彦远还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用笔对于中国画来说是何等重要。申海涵的作品能给我们以苍劲高古的视觉力量,和给我们展示出雄健扩大的风格样式,我认为他用笔的韵律感、节奏感及力度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又正是他“以书入画”带来的效果。

文/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2月26日深夜于清华园荷清苑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