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主题:阐释不尽的文化意蕴
品味生活,完善人生,存在就有机会,思考才能提高,有梦想就有动力,有追求就有希望;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张清秀是一个农民画家,也是一个多面画家,人物、山水、花鸟、书法无一不精通。因画家常年累月地在生产第一线劳动,耳濡目染的是芬芳的泥土、粗狂的西北风和悠扬的牧歌,是绿色的田苗、起伏的丘陵,以及成群的牛羊。每当他偶有感触,便在工作之暇摊开纸墨,率意地描绘出来。很显然,他的绘画风格具有显着的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并有几分亲切感。
张清秀绘画的表现形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绘画手法,融入了并透露出当代人的情绪、心态和思维方式,而且,那种无拘无束,浪漫奇特的画法,又与某些现代派绘画不谋而合。对于这些作品,不需解释,一般的读者都能看懂。当然,更会有不少读者对它那新奇巧妙的构思,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明快、清新而响亮的主调、浓郁的生活气息,发生兴趣,倍感亲切。
乍看起来,这些图象似乎直截了当地反映了他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但仔细琢磨,发觉并不尽然,现实生活还是经过创作者慧眼的选择,经过艺术家头脑的过滤,经过艺术加工。因此,这些作品并不是生活的原型和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更多是汲取民间艺术的形式、特点与手法,故作品显出色彩之祥和、装饰之趣味,亦有版画之洗练,他作画不圃成法,不拘一格,其构思如高天飞鸟,海阔游鱼,恣肆无羁,其法多矣!作品皆据所画之意藴而择取相应表现形式。他辛勤探索数十年不休止,其创新精神若此,勤奋执着若此,诚难能可贵。
张清秀还在艺术研究中表现出了他的执着和志向,甘耐寂寞的毅力和辛劳,以及他熠熠闪烁的睿智和才华。他或以探索的热情、敏锐的感受、活跃的思想,从宏观着眼,悉心钻研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艺术的本质。如作品《观潮》《月是故乡明》等,他将诗意与音乐融入画中,故其画作意境幽深,如古人云:“画中有诗”,画中有音韵之美,读来如闻竹管丝弦,不绝于耳,令人不觉顿生乡愁、乡思与乡情。
显然画家热爱乡土,并在乡土中发现与创造,在乡土中提取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潜移默化于性灵中,再渗入到了画里。此宜感受而意会之,岂能以语言道哉。
作品的清新气息还不止于此。在观察和体验生活时,张清秀总要站在一定角度,抱着某种观念,带着特定的情感去审视,去思索。因此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到了他的心中,就变得有了灵性,有感情,有个性,有生命了。《双喜图》古梅蛟螭盘柱,胭脂点花,如六朝歌引,两只喜鹊并立枝干,呼应之间,如在对语。尤可贵者,画中情也。画家乃性情中人,亲情、友情、乡情,均借鉴笔端挥洒抒写,于画中可见。
作品《仰天河畔》《歧山春》,画家大胆的用不同颜色来表现物象,色彩鲜明艳丽,层次丰富细腻,江山如此多娇。这种气息是一种积极、热烈、乐观、向上的情绪。这种情感灌注到作品中并洋溢在花卉的形态,虫鸟的动势以及画面的布局和色彩中,遂使画面展现出新鲜感,以及作品的丰富多样。
张清秀的画风基调是质朴无华,深成自然。作品的丰富多样,归根结蒂是由无穷无尽的生活内容所决定的,一方面,大自然以它自身无限多样的色彩、形态为画家提供了永远描绘不尽的素材;另一方面,生活又赋予了每个画家各自独有的智慧和才能,使对现实理想化的处理,笼罩上朴素、单纯的气息,这正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一片深情。我以为,他是怀着深切的感受,眷恋和美好的祝愿去描绘故乡的土地、山丘、屋舍的。
不难看出,张清秀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都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显得艳丽而明快,似乎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艺术之旅是一个跨越。他所描绘的景物在视觉形式中更加集中,简练和单纯,其内涵却更加丰富,深厚,他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意蕴,也融入了更多的自己。
正是一幅幅精品画作把人的情感移植于描绘对象之中,跃动着他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而其中的清新灵气,跃动着他对家乡风情的独特理解,也跃动着他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
画家张清秀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紧跟时代,以真善美为追求,寻找自我和自然地相互关系,在这过程中能享受到不同的生命诗意和美感。他在创作过程中感知生活,品味人生;他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促使更多的人们关注和青睐。我想,他的艺术创作总能创新求变,将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中再创辉煌。
评论家、《中国美术》杂志副主编
张 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