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美茗“品”来方知味——读张清秀先生书画作品有感

2012年08月10日 14:09:3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除却现代艺术作品需要形式上的强烈“冲击力”外,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细细慢慢之品来才知其中的滋味。世界艺术如此,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艺术如此,品味张清秀先生的书画艺术尤为如此。

初识清秀先生之作品,并不觉得惊天动地,当你静静地体味其中时,便有如白云舒卷、流水小桥,又似大江奔涌、一泻千里。一幅《家》倭瓜写生,细观则水满墨足,清翠欲滴如晨曦爬上新藤,有闻泥土之芬芳……写生之“鲜活”跃然纸上。另一幅则是描绘河畔两岸风情之山水画作《岐山仰天河畔》写生,虽不见江河小溪流过,但有郁郁葱葱的青山炊烟,袅袅人家于青烟碧树间飘飘欲仙,随构图由上而下,如清溪细流,曲曲而至。写河不见河,画水不见水,只以轻快的笔调轻轻点出一个“畔”字,使得满幅画作皆“活”,人间胜景仰河风光一览无遗。作品《蜀道之难》,远处看云青烟蓝,千山横路,万壑拦途,山接天天连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近处看则横向笔墨与构图的尽显“山之裸体,道之艰险”,形似与神似相统一,无不体现作者书画艺术造诣的用苦良心。临摹可染先生《牛》之题款,可知作者情感真挚,悲痛之情怀呼之欲出,让人自然联想到唐人颜真卿《祭侄文稿》所传达的欲悲不能的痛苦心径。那幅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之书法作品,那扬扬洒洒,飞舞飘荡于画面上的墨块线条,不正是对词人那种激荡情怀的体现与诠释吗?尤见收笔处大笔一挥即兴而书的“飘扬”实在妙不可言。诗境与书境实现了融合,作者与读者的心智得到了深化……

乍看去清秀先生之书画作品中形式因素不太多,不露行端,一切似乎太自然而然耳,我认为这正是其作品的魅力动人之所在。书画艺术是视觉艺术,视觉不需解释,内行与外行对艺术作品的喜欢与否感受是一样的。从自然而然中让读者能感悟到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绪,才是步入视觉艺术创作之门坎。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有一个很高境界标准,即形式与内容的天衣无缝自然成文。

你会被画中所流露出的那份真挚所吸引。作品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写照或曰“心电图”。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故土家乡,热爱眼前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很多人看来,很俗与落伍的母题经作者信手拈来便成画作了。除上述作品外,另有一件“小品”颇有观感,那也许是众人以为最俗的《双喜》了。自古有双喜临门、喜鹊登梅之说,从哪方面讲都不叫好,可谓俗不可耐的题材,但当我偶然看徐悲鸿双雀春柳图,却发现和清秀作品颇有几份神似。如果说徐作所表现的是一对初恋的情侣,那么清秀先生所表现的则是由初恋升华至洞房花烛之亲密无间的情郎妙娘。其实,纵观当今书画艺术,没有庸俗的母题,只有庸俗的创作,正可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家是发现美的人。诚然,我对清秀先生的倒题款并不认同,但《高山流水》中高山飞布信手一挥,倒也平增几份童趣,令人兴味悠然。

我以为,在清秀先生的作品中从不见造作之痕迹,当是伴随着情感的需要,大风则大浪,小风则小浪,无风则无浪,一切皆由性情扶住笔墨间。其作品没有刻意形式上的“冲击力”,如一杯清茶她带给你特有的曼妙和温润,仔细品茗后会味觉到沁人心脾中透着那份淡淡的香,悠悠的甜。

由此品来,我对清秀先生的书画作品心存感念。更愿意看到他在书画艺术的沃土中结出更丰足的硕果。

着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钱绍武私人助理  董辉杰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