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的奇葩——捻条画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吴建堂艺术专栏
吴君建堂先生父子艰辛研创76年的我国独有画种捻条画,其“思”的新悟及哲理、思维的殊异则产生了炯然不同的绘画上的技艺和理论的变革。人们对于审美的需要,无论观者或画者,总是以“新意”创造为前提的。美术史告诉人们,从来没有非毛笔和墨不能成画的金科玉律。捻条画是当今中国画坛上颇具特色的一种新的绘画派类,堪称“绘画艺术的奇葩”。
西方有位艺术学学者在研讨“什么是艺术”时说过:“艺术就是以什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一是“思” (艺术理论的发现),和“技”(艺术实践的。运用)。古今中外,正是由于绘画的艺术思想的新悟才导致绘画的“方法”上的不断丰富、更新,才推动着绘画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不是改朝换代,而足一种历史的积淀。“捻条画”是上世纪30年代之“中国才子画家”吴道悲先生在偶然遭遇中,“因祸得福”而发明创造的。它的产生,其子吴建堂写道:“家父吴道悲教授于1935年在战乱逃荒中被密集的枪弹逼上大山之巅,数日下不了山,因怀“国破山河在”之感,画瘾大发,急于写生眼底河山,苦于身边无笔,乃突发奇想,搜出荷包内仅存之纸页,折叠成条代替毛笔蘸墨作写生画,无意中发现这种山水画有毛笔无法取代的特色、趣味,苍劲、野莽、零乱美、自然、狂放、洒脱,且具有斑驳、朴拙、离奇,天然地升华了大自然之美的视觉刺激,有反璞归真之感”。一种欧几里德式的“我发现了!”的狂喜与兴奋乃用捻条不停地画画。此时正值抗战,诸绘画大师如大千、悲鸿和关山月等人云集成都,他与他们为挚友,毕受诸大师之精赞和支持,他大胆地举办了4次捻条画展览和1次捻条画讲座,1940年徐悲鸿先生在其画展开幕式上大书‘“怪笔神功,独特无双”八个大宁,可叹!1951年,道悲先生正待艺宗大成之时,英年早逝,随之而来,文革三次查抄,其大宗藏画和遗作几无一存,故尔一时震动中外的捻条画竟在大陆销声匿迹达四十余年。
而在新加坡,1987、1990年(即道悲先生去世四十年后)及2006年还在举办他的遗作展和遗作拍卖展。曾创中国画拍实之最。1989年捻条画通过其唯一传人吴建堂之手重新展示于世人面前。他虔攻于继承却不拘干继承,而是在艺术理论、思维、哲理和文学素养上以及他艰难离奇的个人生涯铸成的个性上对捻条画进行了大大的创新,幸使复苏的捻条画以崭新的面目重现于世。他坚毅地战胜了二十余年的艰险、坎坷生涯,排除万难,丌拓发展了捻画,他囚其艺术思路的变革而导敛了在选裁、用纸、表现手法以及捻条的制作上都以精、新、奇、异和特何的个性进行了新的创造。漫长的磨练,离奇的境遇使他聚增了逆命动的劲力和对艺术的坚毅和执着。达就是他的作品在苦涩、内酝中表现山亢扬、激荡的个性的真实所在。他揭示他的隐痛说: “我曾为走艺术之路,冻死过一次,饿死过一次部不怕,继走至今”。他除用捻条画国画诸类外,更独钟前人所未画过的特产于其家乡的贡鱼“江团”,填补了中国鱼类画的空白。他说: “大自然的粗犷、零乱、随和、野莽本身是被现代人们的裕利追求冲淹了几千年的、遗忘得太久了的一种极珍贵的美的真谛”。而这种真谛,捻画恰恰恢复了。他悟道: “世界上最美的还是宁静和真诚以及天然”,这正是捻画的追求目的。 “捻条画是融入了传统、写生及中两画艺术的精髓,融入了画家的人生、个性、哲理、学问、修养而铸成的新的艺术理论和发现”的绘画形式。它归纳于国画范畴,又是国画艺术的变革和升华,因其作画工具不同十毛笔,故国家立类为‘捻条画’。”它具有凝滞之势,斑驳沉厚之“痕”,苍劲、朴拙之“趣”,苦涩而逆扬之“味”。而所有这些“新”的视觉刺激和感受有一种从深沉的荒谷野丛中冲出来欣驰于豁然开朗的平旷的爽快、激扬的感觉,这样的韵味和灵魄增加了观者的意韵和回味。且捻条以之相应的“打”“弹”“拖”“滚”等技法表现出了殊别于传统水罢画的特色、奇趣、世人誉之为“国画艺术的奇葩”。艺术没有灵气、个性和趣味还称之为艺术吗?艺术也要承认差异,世界正是在差异中才保存了艺术整体的生机和乐趣,才促成了艺术的发展。谁不承认差异或以宗派的心理来排斥差异,否定差异谁就冥视了艺术发展的真理。捻条画的发生,继承和发展于世,其审美价值正存在此。从艺术学角度看以空间意义(大众)和时间意义(历史)上的客观评价,它根植于历史长河中还仅仅是个开始,对其前途谁能予以限量?捻条画期待的是“更多人喜欢”。无疑它丰富了民族艺术的宝库。
白德松教授(国画艺术导师)
201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