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而蕴藉的美 川派画家钱坤作品赏析
本文所属专题:钱坤艺术专栏
对于艺术家尤其是国画家来说,中国的油画在历经东西方文明的百年碰撞后,如今已是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近些年艺术品投资的拉动,本土作品在市场上日渐走俏。而崛起于西部的“川派”画家亦逐渐整体进入大众以及藏家的视线,这得益于四川美院的前卫探索,可谓厚积薄发。这其中在风景题材的探索中,川派着名风景画家钱坤所取得的成绩为人们所关注。
钱坤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深造于四川美院,几十年来默默地在巴蜀画坛这块土地上耕耘。2000年,他的油画作品《走出大山的梦》获得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逐渐开始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陆续获得多种奖项。近期创作的作品《开耕》更是代表了他对风景题材画作前瞻性的探索。画面上,阳光斜铺在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一位农夫驾御着两头青牛在开垦农田,翻起的垅土泛着金光。就近几棵大树亦笼罩在阳光下,一片金黄。几座静穆的农舍坐落在连绵的山脚下,远处青山云雾缭绕。村庄、山峰、云蔼、泥土笼罩在平和静穆之中,使人恍入“悠然见南山”之意境。显然画家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大自然的真实,但在方寸间营造出一种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感,细腻而不失粗犷的笔触,平和而不失深邃的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钱坤的画风介乎于写实与浪温之间。
《开耕》以及后来创作的《金色硕果》,对于钱坤来说,应该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对自然界简单的摹写到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审视,所开耕出来的不仅仅是收获,更是希望——它标志着画家已经突破了一般风景绘画的桎梏和成见,将目光投放到人类深邃而永恒的主题。他已经成功地从写实主义者变成一名人文主义者。
钱坤上世纪70年代响应“到农村去”的号召在四川边远山区当了6年的知青,在经历过年轻时代激情的洗礼后,当面临着后来现实生活的种种磨难,虽几经沉浮但并没有消沉,相反他更以艺术家的眼光用入世的心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人生。也正因如此,尽管他的作品常常以大面积的强烈的金黄色暖色调来震撼人的心灵,这是他后来周游欧洲时观摩世界油画大师真迹获得的艺术真谛,但仔细分析其作品,总带有一丝淡淡的平和的忧思。如果说风景题材的创作是画家借景柔情的一种方式,那么入选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的《年年有余》则是画家由写景转向写人的重要标志性作品。这幅作品中,画家展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精巧的构思,画面上人物被安置在绝对中心的位置,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的中年妇女站立在屋前,手持“五谷丰登”四个大字,人物的表情细腻声动,呼之欲出,造型给人以视觉冲击去无突兀的感觉。作品表现了画家对平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祈求。
通观钱坤几十年来的艺术探索,在他的作品里绝少看到光怪陆离的造型、荒诞不经的抽象色调,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平和而蕴藉的美。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没有简单地摹写自然的现实世界,他喜欢用明快的色调表达内心的感触,喜欢在沉静的画面上追求生命的萌动,表现出对四季变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深情。即便是像《冬雪》这样写实的作品,画家仍不忘在皑皑白雪上添加几笔潺潺流动的融雪。他从大自然的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无论如何,作为舶来品的油画这门艺术对于国人来说,在创作上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了一些批判性的接受或否定。钱坤曾接受过严格的中国画技法的训练,更多的是师法自然,因此能从他的油画作品中看到中国画传统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的影子。例如作品《三峡雄峰》里连绵缭绕的云海、《九寨彩色清清湖》里婀娜多姿的树干等。但两者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加上画家长年对西部地区深刻的生活体验,形成了画家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这也许是一种融和,也许也是油画本土化的一种发展道路。
钱坤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画家。尽管他早已蚩声巴蜀,在国内油画界亦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对于绘画他仍抱着一种虔诚,经常是创作到凌晨而难以自拔。艺术家总是在激情中体验孤寂,在孤寂中释放激情。我们虽与钱坤神交多时,却未能有缘谋面,但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我们总是抱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