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力弥满 挥斥方遒
王云先生书法蠡评
本文所属专题:王云艺术专栏
当下书法评论家们在一起品评某家书法时,习惯用寥寥几字概括某一书家作品的特点,亦如古人评王羲之云:“潇洒飘逸”、“挺拔瘦劲”、“如簪花仕女”!评米芾云!“如风樯阵马”、“沉着飞动”!评颜真卿云“如忠臣正色立朝”等等,但看过王云先生的书法展让人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其风貌,这表明王云先生的书法内涵之丰富,笔法、布局、线条变化之多端,在年过花甲的书家中,其书作能具有王云先生这样充满青春气息、真力弥满而又不呆不匠者,实为屈指可数也。
王云先生以书家着称,而又精于国画、篆刻,是一位具有全面传统文化修养的书家。他的书法初学馆阁体,继而专攻魏碑、兼习隶书,以《郑文公碑》之方园兼用,赵之谦之丰腴淳厚,《石门颂》之遒劲俊逸来塑造自己的个性风貌,笔势纵横迭宕,园转自如,粗犷博大。其草书从王羲之入手,兼取张旭、怀素、恣纵的意趣。1980年以后专攻行书,其作品广取博收,也入于颜真卿、黄山谷、米芾、王铎、何绍基之间,碑帖兼容、刻意求新,力创个性鲜明且与地域人文精神相融的书法风格,在沉稳刚健、奔放洒脱的阳刚之气中,洋溢着轻歌曼舞、仪态万方的柔情。国画则直师造化,以大笔浓墨表现西部山川的苍莽、雄浑、气势磅礴、笔墨豪放淋漓,颇得自然的神韵。
2006年元月,王云先生应邀莅汕举办个展,笔者有幸识荆。王云先生虽年逾花甲,但精力充沛,墩实的中等身材,平易近人的作风,让人感觉十分朴实忠厚,没有书法官员的派头。交谈不多,但于艺术见解颇多默契,离汕后有嘱我作评之意,遂不揣鄙陋,姑妄言之矣。历来鉴定古代书法的研究方法,第一个步骤便是“望气”,所谓“望气”,便是从客观上进行品评审视,亦即看时代特征,流派特征,个人风格特征,此三者松成作品整体之气象。其实,现代真正的评论家审视作品也无不先是“望气”,即有一个客观的整体把握,所谓“英雄气”,“书卷气”、“山野气”、“市井气”、“山海气”者即不同之人格特征之体现也。此外又有“大气”、“小气”、“俗气”等说,亦无非是书家人格及胸襟抱负之概括。
王云先生的书法气势磅礴、粗犷大气,其书虽多方面汲取古代碑帖之营养,又非单从学古中得来,其大气磅礴、豪放、迭荡当得之于西部山川雄奇、苍莽之陶冶,因此其挥毫之际非仅为写字,乃是写胸襟与性灵,写书家对山川万物自然之美的感悟,于是有了他鲜明的地域特点,有了他的鲜明豪情激荡的个性特色,其书法之线条有了风、雷、云、月之形色,有了草木禽兽之情态,这正如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评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一段着名论述:“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善怒穷窘,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日明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 平、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王云先生之书亦如此乎?天地自然万物之状态性情蕴于书家之心胸,其书乃有天地博大之象,有万物变化之形,其毫端之顿挫跳跃才充满了生命力,既古人所谓“真力弥满”也,书家所追求之行草书之极致乃“气象万千”。王云先生之书得山水灵秀之气,山川草木万物变化之情,故有“气象万千”的境界,岂斤斤于笔墨之技者可言喻耶?
鉴书者必辨其格调,或曰“俗”,或曰“高古”,或曰“奇崛”,观王云先生书法之格调,在融汇古今,自成机杼。今之书法创作泥于古者必僵化呆板陈旧,弃古之传统而向壁虚造者又必涉怪异荒诞,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法古出新,创作出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是书家与理论家们的共识。王云先生的作品首先是有了师古人的深厚根底,而后在当代群雄纷起的书坛上努力张扬自我个性,同时也体现着鲜明地地域特色,融汇王、颜、黄、米于一炉,以自家笔墨出之,写出自家面目,从而形成豪放、凝炼、潇洒恣纵的格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我们从他用力最多的行书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不蹈袭他人的创新意识,其格调之新颖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王云先生求新求变的格调体现在对传统书法笔法的扬弃,他不满足于传统笔法的规矩,由不满于传统笔法的拘泥,于是力革执、使、用、转之法,甚而采用国画笔法与布局进行创作,使作品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为《得意忘言》斗方之空灵,《李清照诗》斗方之疏密强烈对比,《刘长卿诗》(“日暮苍山远”)及《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的轻重虚实强烈的对比及断笔、破笔、飞白的运用:《李白诗》(“众鸟高飞尽”)字行的摆动,粘附从而构成画意的布局,《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打破书法布局,采用平面分割而造成新的空间感与布局美感;《古湟雄风》、《河湟涛声》斗方融合草隶吸收篆刻布局的密不通风宽可走马的布局等作品都是成功的探索例证。王云先生的作品始终在求新求变似乎在告诉人们他探求艺术革新的心永远不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书法”,王云先生的作品敏感的触及到时代的脉搏,努力在体现着时代精神,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是那些形成固定僵死模式,不断“克隆”自己的“名家”永远不能望其项背的!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讲到书法的创作应是“古不乘时,今不同弊”,既好古而不违背时代风尚,追求现代之创意又不堕入狂怪的流弊,这时王云先生的书法,当是非常恰当的评语。
如果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评断王云先生的书法,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有三个:
一、豪情激荡 奇纵恣肆
王云先生的草书达到运斤成风,出神入化的境界,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王维诗“渭城朝雨……”,自作诗《忆江南登高》等都体现着其草书豪情激荡,奇纵恣肆的风格,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王云先生善于融汇古代草书大家如王羲之、张旭、怀素、黄谷、颜真卿等人的技巧,同时又善于以自己笔墨抒写情怀,真正做到了情、理、法、趣的统一。观其草书,我不禁能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赞美公孙大娘舞姿的诗句: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王云先生草书技进乎道,出神入化,真可谓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当与公孙大娘之舞相媲美矣!
二、 法外生趣 新意迭出
读先生书法集及拜观其书展,知其于行书百战功深,而其兴致其成就亦在于斯,简而言之除了能于紧结处得潇洒之致外,法外生趣,新意迭出当是最引人注目之处。王云先生的行书充分发挥了长锋毫的敏感性,一点一勾一挑尽得风流,而由于他不拘泥于古法,长锋毫在提、按、拖、抹的过程中所生出之“意外效果”便形成了奇妙的笔墨趣味,这些意外效果常令人回味不止。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用《庄子》中的话来评之当为“道进乎技”,若仅斤斤于“技”则“趣”便泯然无存了,然没有高超之“技”自然也难臻于“道”,明乎书道者,当深谙此理。王云先生行书能新意迭出还在于他在行气,布局上能别僻蹊径,如他常用动荡,错移之法使一些字粘附与疏离,如此在布局与空间架构上产生了奇妙的“奇变”,日本书道家多用此法,王先生善于借鉴与探索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这种别开生面对打破传统书法布局模式确令人耳目一新也!
三、陶均草隶,感会无方
王云先生书法第三个显着特色是对各种书体——行、草、隶、篆的融汇,并将其做为一种重要创作手段。我们可用孙过庭《书谱序》中“陶均草隶,感会无方”八字来概括之。王云先生习汉隶、北碑功力深厚,又精于篆刻,因而其行草作品也常常融合了隶篆之韵味,使作品既有时代感、古朴、绵茂,虽无心之作亦富于篆隶韵味,决无浅谈寡味之感,是否善于融汇是判断书家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融汇古今方面王云先生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孙过庭《书谱序》中关于此事有一段论述:“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好的书法应是法无法之法,这便是“感会无方”之意,一首八音交融的音乐,听者听到的只是生动感人的乐曲,你哪里分辨出某一音为琵琶某一音为笛箫呢?王云先生的一些佳作已达到了“八音迭起,感会无方”的境界,因此其作品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王云先生虽年逾花甲,但视其作品可窥知其有厚积薄发之后劲,其精力正十分充沛,其创造力正不可限量,他的如椽大笔应能写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横扫千军,挥斥方遒!
2006年2月26日刘启林于汕头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