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频道页 > 文论

易中天:推销先秦思想"我山之石"比"品三国"好

2009年10月12日 23:28:2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编者按]我们今天到底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这是中国图书商报在近几年多次关于“传统文化热”的报道中,一直追问的命题。尤其是当下金融风暴肆虐、人人自危之时,许多人纷纷回归传统文化,希望能寻找到出路。

  近两年,易中天不遗余力在推广传统文化,今年出了两本关于先秦诸子的书,一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本是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我山之石》,他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先秦诸子留下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应对变革的思想方法。有了这些思想方法,我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对话由此展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次,我们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书的层面,无关八卦,无关争议,无关是非。


  



  受访人 易中天(文化学者)

  采访人 谢迪南(中国图书商报记者)

  《我山之石》比《品三国》好


  问:易老师,读完了《我山之石》,我对它的喜爱甚过《品三国》,因为感觉阅读的收获更大,跟我有同感的人不少。您自己怎么来评价这部作品?

  答:我也认为《我山之石》比《品三国》好。首先书的内容不一样。三国这段历史,当然也可圈可点。但总体上说,只是大历史中的小插曲。先秦诸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则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其思想价值要远远超过三国人物。其次,从阅读价值上来看,《品三国》以讲故事为主,附带讲一点道理,暗示一种思想方法。遗憾的是,很多人只听了故事,而把故事后面的思想和思想方法丢了。《我山之石》基本上直接讲思想、讲方法,更有价值,行文也更精炼。

  问:今年元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与《我山之石》都是讲先秦诸子思想,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者分别有什么特色?

  答:我把《我山之石》称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快捷版”。打个比方,后者是“大规模作战”,前者是“轻骑兵突击”。它读起来更轻松,也更流畅,可以直奔主题,直接接触先秦诸子的思想。而且,为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就必须用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和说明。这又必须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反复咀嚼,加以提炼,结果它的思想性反而强了。不过这样一来,一些内容就只好忍痛割爱,学术上的来龙去脉也无法交待。这是《我山之石》不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地方。我的设想是:只需要基本了解先秦诸子的,请读《我山之石》;希望了解得详细一点,请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需要深入了解,有所研究,请读原着。

  问:是否这两本书传达的写作初衷是一样的呢,都是为了解读传统经典?亦或是您在《我山之石》中寄寓了更大的“野心”?

  答:希望解读经典,更希望启迪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侧重解读经典,《我山之石》更侧重启迪智慧。

  问:《我山之石》中一问一答的方式很新颖,抽丝剥茧地还原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情景与思想,当时怎么决定采取这种体例?对于大众阅读的好处是什么?

  答:就是为了启迪智慧。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谁来启迪?当然是最有智慧的人。谁最有智慧?当然是先秦诸子。怎样让他们来启迪我们的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争论演示一遍。所以我在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就没有采取一般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比如“孔子的思想”、“韩非的思想”等等,而是“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但是,先秦诸子的直接对话很少。他们往往是不同时代的,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但没有见过面,不可能设计他们来讨论。这就必须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对立面,一个传播当中的既是接受者也是提问者甚至是反对者、质疑者的这样一种形式,因此我采取了对话体。此外,也是为了提倡讨论。我们现在缺少讨论,缺少讨论的氛围和习惯,要么是各人说各人的,要么就是相互对骂,而现代教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课堂讨论。我在《我山之石》这本书中讲得很清楚,不要以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或者他们的某些格言拿过来就能用。百家争鸣的可贵既在“百家”,更在“争鸣”。继承这笔遗产,不是要评价谁是谁非,更不是要争个高低输赢,而是要学习他们如何讨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先秦诸子的思想是“磨刀石”,所谓“刀”就是我们的头脑,“刀”和“石”要磨才能锋利,思想要碰撞才能产生火花。

  问:在《品三国》很火的时候,大家都说您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如果说是历史使您的故事生动的话,那么解读先秦诸子思想时,是否也调动了您讲故事的能力呢?

  答:用讲故事的方法讲思想,把思想讲得跟故事一样好听,是我的努力方向。

  问:《我山之石》共22章,逻辑结构是怎么安排的?

  答:儒墨道法自身就有一个脉络:针对礼坏乐崩的时势,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墨家提出“国企改革”,道家认为“不折腾才有救”,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后面出现的思想家,总是在解决前面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这就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过,前浪也并不就“死在沙滩上”。比如儒家,先是遭到墨家的反对,结果有了孟子。后来遭到道家反对,又有了荀子。孟子和荀子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但是,如果没有墨家、道家的反对,儒家也不会发展和完善。最后,韩非把儒墨道三家的问题都解决了,人性却变成恶的了,人心也搞坏了。这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所以,要救世,先得救心。这就从制度之争,转变到人性之争;又从人性之争,讲到核心价值。争到最后,我的结论,是必须兼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才能荡起双浆,驶向彼岸。

  传统文化与现代对接在于“道”不在“术”

  问:《我山之石》的副标题是“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大家看了这个标题,对“世”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世”就是“市场”的“市”,不过,您自己也在书的开篇就写道“理解成救市”也无不可。这个“市”都包括什么?

  答:“市”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市场,把它理解为整个市场经济是可以的。但我要强调,如果读者硬要这样理解的话,会造成一种功利主义倾向,我希望大家通过《我山之石》看到的是“道”而不是“术”,“道”是一种思想方法,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问:那您要传达的这种“道”究竟是什么?

  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这方法背后的哲理。

  问:《我山之石》是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但每个主题都很现代,譬如说“资产重组”、“国企改革”等,把当前的现实问题与诸子思想对接了起来,最有意思的是,通篇没有一个现代关于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的案例,但又把这些现代问题说得很通透?是不是您在写的时候就注意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对接呢?

  答:没有特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对接,仅仅是便于理解。事不同而理同嘛!古今中外道理是相同的,只是时代不同、人不同而已。当代社会国企改革的两大问题是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古代也一样,好比一把斧头,砍柴砍树都可以。

  问:其实对近两年的“国学热”,我有点排斥,因为这种“热”里面让我感到既功利又盲目。但《我山之石》是不同的一本,它认真地告诉我们读者,可以从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中吸取哪些营养,在普及“国学”方面如何批判继承,怎样批判继承的方式,真正地打通了古今。我们的这种阅读收获与您力图传达的旨意是否有出入?如果有出入的话,您真实的旨意又是什么?

  答:希望媒体不要再说“国学”二字。道理吗,请读朱维铮先生的文章。如果不使用这两个字,我同意你对《我山之石》的理解。

  问:您觉得哪部分读者最适合读这本书?

  答:谁都适合读,阅读人群没有限制。前几天,收到了柳传志的信,他说很喜欢,给予了“思想深刻、语言生动、爱看爱听”的评价。

  问:下一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答:我将在明年出版16卷的文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山之石》为什么首印只有6万

  问:我看了一下这本书的首印只有6万册,与《品三国(上)》55万和《品三国(下)》70万的首印相去甚远,这种情况让我觉得很遗憾,如果从文本的价值来看,《我山之石》确实要高于《品三国》,为什么好的作品阅读人群反而低呢?是低迷的出版市场造成的?还是变化无定的社会思潮造成的?

  答:起印数其实无所谓,是我让他们少印一点的。作者如果信得过出版社,合同签多少也就是个意思。签多了,卖不掉,害人;签少了,卖光了,再印就是。比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起印10万册,现在卖了30万册。搁在从前,已经是超级畅销书。一本思想类的书,出版不到一年就卖到这个数,已经是很令人满意的了。《我山之石》在内容上,毕竟与之题材相同。出版社和经销商谨慎一点,可以理解嘛!何况6万只是起印数。如果全国的媒体都像你们一样关心这本书,为它“抱不平”,最后就绝不会只有6万。

  问:3年前,我采访您,当时正是《品三国》无底价竞标的新闻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在《易中天重拾洛阳纸贵神话》一文的最后提出了疑问:“他是否能创造性地为中国畅销书写作开辟新路,他能否带给中国出版业新气象,这些悬念注定易中天‘学术明星’的身份仍将继续。”3年之后再次采访您,我想把自己心里的这个疑问跟您本人求证。

  答:你们抬举我了,把这么重的担子搁在我身上,我可扛不动。拜托了,创造性地为中国畅销书写作开辟新路,给中国出版业新气象,这是需要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的。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易中天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着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