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专题研究
(一)《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不。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的。此碑刻字甚多,有些字虽非别字,但写法也很不规范。本释文均用规范的简化字写出。鉴于原碑拓本十分请晰,为了避免重新造字,仅在别字处注明(借代写别字。系本字,写法不规范者写别写)。别字写法.可直接看原碑即可。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楗为:郡名。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楗为郡武阳县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注释:坤,《说文》: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指身躯。余谷即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郿县西南。《括地志》云: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汉书?沟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
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领域。充:《隶释》:以充为冲充,充足。译文: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见《汉书?高帝纪》)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
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围谷堂光:皆地名。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谠骆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译文: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注释: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永平四年的诏书失载。但《搐君开通褒科道》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可能即指这次诏书。元二:有人释为元元,误。应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后汉书.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郡畔羌,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五校士击之,(二年)冬班师,迎拜为大将军。与下面西夷虐残相合。实际这只是开始,动乱持续达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昏暗、深沉。译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动乱。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复用子午旧道。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原文: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别写)碍(别写)弗前。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蛇蛭泰满螨(别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别写)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注释:阿。丘陵、曲隅。晏:温也,阳也磨:磨砺。确;坚固。盘:厚重的巨石。枪砀:抵碰、摔跌。一说为枪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啮咬)人凶。
恶虫葬兽:虫:《说文》一名蝮。是一种毒蛇。恶虫当指此类。弊一说即憋。《广雅*释制》:憋,恶也。可见弊兽亦即恶兽。蛭俗称马蟥,喜食人血。螨,一说通万,万,《说文》:虫也。亦即毒蛇之类。螨,现在一般指螟铃虫。与此处所说恶虫不符,前人已有辨说。匮:乏也;竭也馁:饥也。楚:辛楚,痛也。译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常年阴暗,鲜见阳光。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会。
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石门颂》[二]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健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注释:司隶校对楗为杨君,厥字孟文等情况见篇首所注。伉:强也.健也。有司:指主持会议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经:谓褒斜道再度可以经行。晏:安也。译文: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楗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
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喜人。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注释:建和为东汉桓帝年号、二年仲冬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王升为杨孟之同乡,时任汉中太守。译文: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时任汉中太守的楗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跋涉山道(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昭明其功勋。其词如下:原文: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别写)。
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别字)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注释: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见贾谊《过秦论》。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崇隐云:斗,第一天之枢。第二旋,第主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长七为杓。合而为斗。绥,《说文》:车中把也。亿:安也。绥亿御强:意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强暴,使世事安康。蒸庶:众人。乾;天也,见《易卦传》。译文:杨君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样。他指刺过失、拾缺补遗。治理好八方荒远之地。他上顺天意,合于北斗的旨趣;下制强暴,使世人平静安康。他宣喻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贬斥丑恶,如秋霜一样严厉。
他公正不偏,心胸坦荡。贞洁文雅,行为端庄。使庶众宁静、为政磊落,通于天乾。辅佐主人,匡正君王。遵循礼仪,持之有常。原文: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注释:匪石:《诗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揆:推测、筹划。卓:明也,高也。释;解也。译文:他通晓地理,懂得伦理纲常。言必称忠义,人心非石,岂可随意转移。其恢弘的大节,通过其正直的谠论而更加鲜明。他借古明今,与朝廷之情不谋而合,解决了难题,就会得到安宁。真可谓有功勋又有荣光。原文: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别写)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
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别写)亿载,世世叹诵。注释:禹凿龙门:《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流河,凿龙门,辟伊阙。斗极坤皇见前注。雍:和也。记:同喜,悦也。译文:传说大禹治水,曾凿开了龙门。今天杨君(重开石门),是继承了禹的行踪。此事上可顺应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谢地皇坤神的安排。这样就可以从南到北,四海通行无阻。君子们得以安居乐业,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兴。商人欣喜,农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对天气多记其异常的变化,今天对杨君,应把其卓越的功勋。此功应流传万载、世世传诵。原文:序曰:明哉仁智(碑的知字),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注释:序曰:此为全篇总结之语。
休:吉庆、美善、喜乐。译文:总而言之,杨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才终于得到此美善和荣誉。原文:五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注释:椽:佐助,引申为属官的通称。属:托付。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州郡及诸曹皆有书佐。主:调主其事.即负责这项工作。译文:五官的属官南郑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和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者.主办此事。原文: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
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注释:王府君:指汉中太守王升。积:即石仓,用以盛来、薪。阁:即栈道之阁楼。译文: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设置了六个道路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人韩朗字显公,和都督椽属南郑人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来又派遣赵诵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解决了高处阁楼的问题,使它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原文: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注释: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郑魏整,他当时要迁官。
此事与修路无关,属顺便提及。署:署理。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守:官吏试职,称守。又,官阶低而暂任高官职,时亦称守。丞:副职。译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大巧若拙:石门三崖刻的朴拙之美在汉碑系统中,我们通常有两种所指,一个是碑书系统,一个是摩崖书系统,两着之间不仅仅只有概念的区分,其实,在风格意义上,它们也是各有其指归的,它们泾渭分明的道出了碑书与摩崖书的风格特征。为了给亡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由亡者后代在墓上立一块石,上刻颂辞,写一些流芳百世的话,是叫碑书。由于其功用目的和对亡者要表示恭敬等要求,所立之碑的后面当然越光滑月平整越便于清晰的契刻下颂内容,于是我们便抽绎出碑书的理想契刻之地的主要特征为方、正、平。
其间刻工每刻一刀转折承接,都十分清晰,人为的石碑实体与镌刻风格,使汉碑具有巧夺天工,精致入微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摩崖书也为歌颂存在,古代官吏修路筑桥,凿山治水,被认为是流名千古、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该地士民就会大唱歌颂之辞,刻碑志事之余还欲将他们的光辉业绩凿于名山名壁之显耀处,以期与日月交辉,与天地齐名,于是摩崖书的镌刻环境便产生了,既是存于自然崖壁,其面当然不会是理想的平滑石面,在迳丈迳数十余丈的崖壁悬石上刻,其风格不言而喻:其一、由于文字要凿刻在不平的石面上,线条就不会像汉碑那样巧夺天工,精致入微,更无法做到细腻而有锋芒。其二、是字形可大得没有限制,自如的舒展、开张其字势。在开凿中原西出栈道,研究古代交通史的诸多记载中,石门三崖刻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石门三崖刻分别是《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和《杨淮表记》,其书风介平简书大系和碑书大系之间,尽管石门三崖刻所刻时间相差百余年,且不知书者为何人,但其书貌气势间所流动的艺术气息却是一脉相通的,都有一种博大恢宏的气势,为后世书家所称道。气势磅礴的大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的踪迹,在探索摩崖时刻的审美特征中,我们发现了一种与《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不同的叙述语境,这种鉴赏语境所显示的再也不是精巧至极的雅趣,而表现出一种与之相反的古朴自然,博大宽宏,言简意远,吞吐六合之气格。这种横冲直撞的书法风格,缺乏庙堂之气的,但这又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折服,因为它是享造化之极的天然风貌,驰骋八极,大巧若拙,难于忘怀。
石门三崖刻中较早的是刻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其刻于石门崖壁上,有南宋时晏袤的题记于刻石之后,又经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搜访而传于世,此刻字体长短宽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书刻随石势而布,字形大小参差错落,其体宽博疏朗方整,取外满之势,继承了金文篆书的体势,线条粗细基本匀称,点画平直,瘦劲,波挑不甚明显,以平出之法书隶体,气势朴拙天真,颇具天然之意趣。《开通褒斜道刻石》八十余年后,出现了《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尉杨孟文颂》,刻于《开通褒斜道刻石》旁,为杨孟文再次修凿褒斜栈道以作的记功刻石书刻,时间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十月,书刻凡22行,每行30字或31字,王升撰文。其布局大致齐整。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字大如《孔庙》、《泰山》、《都尉》,《孔庙》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书体被康有为推为逸品第一,笔势跌宕,刚柔并施,气势开张,用笔上来去无迹,含蓄中寓波动,波挑用缓笔提送而成,有棉裹金句之谓,笔势依石势不动,平直中寓起伏。线条起伏变化均匀,呈静态体势,亦有飘动感,书写时结体舒展,用笔要圆浑挺劲,切记浮躁,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与《石门铭》交相辉映,在书史上又与《石鼓文》合称三石。石门三崖刻中最晚的一件是《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刻于陕西褒斜谷石门崖上。史载杨淮为杨孟文长孙,杨淮乡人卞五途经石门时,有感杨氏一门开凿栈道之功绩,遂撰文表记。
文凡七行,每行25至26字不等。隶法圆劲遒劲,介乎《开通褒斜道刻石》和《石门颂》之间,天真雄放、浑浊古朴敦厚中有潇洒野逸之趣。从风格史意义上区分,我们可以把石门三崖刻归为两类:一类属宽博苍浑型,主要是《开通褒邪道刻石》。另一类属豪放野逸型,主要有《石门颂》和《杨淮表记》。尽管它们同属石门摩崖石,都有气势磅礴,造化之极的天然风貌,但书法审美风格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在统一的风格和书刻环境下,《开通褒邪道刻石》显得饱满壮伟,健如钢筋,《杨淮表记》显得潇洒流利,静中寓动,而《杨淮表记》则显现出天真雄逸,蓬头乱服的体现,在不经意间而自出天趣。当我们回想起当时的刻凿工匠徒隶,再一次体会那穷山恶水的刻凿环境时,不禁又一次地被他们折服,在自由、流利、洒脱、雄逸的线条风格、结体风格和章法风格的创造之余,为我们拈出了一幕鲜活生动的社会场景,仿佛在书迹的展开和笔画的构筑中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欢呼和颂赞声,尽管这声音过于粗野,但它真实、自然、朴拙……或曰大巧若拙者,实此之谓也。
《石门颂》书法线条美构成浅析在汉代隶书作品序列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摩崖刻石《石门颂》,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其险峻的书刻环境下所传递给我的舒展、泰然之势,令人感动。有人说它是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亦有人说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确实不为过。纵观《石门颂》全篇,结字疏秀、宽松、圆润的用笔与舒展的态势,与篆籀之法通灵,故其能将浑厚奔放、劲挺秀逸、宽松圆润寓于一体,而给人以高古超逸的审美感受。学习《石门颂》多年,最令我赞叹的不是其结体的宽松,亦不是其章法的超逸,而是其用笔构线所产生的无限美感。考察其用笔,我们必须将其用笔与正体汉隶和简书作些相关性比较。对《石门颂》用笔特点的阐释,我认为可以从用笔构线所产生的力量感、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力量感和厚重感是《石门颂》线条美构成的主要因素。
线条的力量感构成,是一种视知觉对审美感官的作用,力量或者说力度在书法这里,并非指物理状态中的以牛来计量的力量属性,而是一种诉诸于线条的主观感受。面对《石门颂》,一般的人们完全可以无视这种力感,甚至于可以无视所有的书法力感,因为这种主观感受对有些艺术感觉麻木的人完全产生不了影响,即使像《张迁碑》、《张猛龙被》这样的力量型的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就是写字而已。但作为有书法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士来讲,我们决不会视这个力量、力感而不顾,相反,我们会对之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于会枕玩数日而叹己不能。从书法形态学和书法美学上对《石门颂》的线条美构成进行分析,首先即是对力量感的分析,《石门颂》的力感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其大量的回锋、逆锋之笔给人的逆感,关于逆在书法中的功效,清人笪重光在《书筏》中有专论,此处且不再引出。书法线条的力感跟笔毫与纸张等载体的摩擦力有关,在线条中追求逆的效果,实则是追求线条力感的手段之一,逆势之线条不仅能在感觉上增强人们对力感的体验,还会加强人们对厚重感的体察。《石门颂》用笔有篆籀之气,这就更能向我们揭示其线条表现的这一审美特征。《石门颂》中线条力量感的第二个表现在其收笔上,我们发现,在《石门颂》的点画中,我们很难在范字的末画上找出尖出挥运的痕迹。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中称之为蓄势,这是构筑线条力量感的又一重要方面。从线条而论,《石门颂》线条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即使是颇有隶书意味的雁尾之笔,《石门颂》无不给人以内蓄之势感,不拖出就意味着蓄而不发。
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力的昭示,是力量蓄积之交汇处。近人黄宾虹老先生作书画颇喜用此笔法。当然,从理论上讲,其间还有着某种哲学上的归属,此处旨在谈《石门颂》之线条,故不作阐释。《石门颂》的第三个力感表现即在于行笔之中。《石门颂》行笔不激不励、缓缓而来、徐徐生发,何等从容与自信,力感也就是在这般从容与自信中产生于线条之中,这同样是一种内敛之力,与蓄势有着同样的哲学内涵,学人称之为君子藏器。我们认为,正因为有了这般力量感的线条构成,才会产生出《石门颂》线条的博大、厚重和立体的审美特点。说《石门颂》在线条的表现上的成功,我想其根源主要应该归结为点画线条这样的美学构成。从例字上看,我们随处可观,至于线条的趣味感,则更是满刻皆是,如为、君、命等字。
我们欣赏和学习《石门颂》的用笔,就应该首先在力量感上、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感上对其进行把握。在线条风格的归属上,《石门颂》不仅有着古隶在用笔上的简捷和随意性,而且还有圆润凝重类于篆籀体势的线条气质。比如在《石门颂》的线条中,我们发现少有雁尾而具掠雁的态势,这便是最好的说明。从体势与线条表现的抒情性上看,有人认为《石门颂》是偏于率意之趣的。我想,这正如西周金文,如果我们可以把《散氏盘》称为金文中的草书的话,那么,要在隶书中也选择一个草书代表,我以为,最合适的就只有《石门颂》了。东汉摩崖石刻的典范:《石门颂》临习札记我国书法史上,作为东汉时期摩崖书典范的作品当首推《石门颂》,它那丰富而自由的线条风格与结构趣味,是我们最称道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隶书范型,它介乎汉碑与汉简风格之间,没有所谓蚕头雁尾的装饰性技巧,剩下的只是圆浑、奇肆而又充满含蓄的特点,看似静态的书法特性中蕴涵着变化。线条起伏却丝毫不显其迹,在我国书法史上突显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技巧价值。首先,我们对它的环境印象最为深刻,矗立在巍峨而又苍茫的褒斜道旁,刻凿环境非常艰苦,真可谓穷山恶水。可以想象,刻凿者决计是徒隶,不会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有着某种野性。我想,在这种环境下想产生至善至美的书法追求已是不可能的,当徒隶们悬在崖壁上凿刻时,所谓的美也好,善也好,怕都是被对生命的祈祷而替代了,所以想它与《礼器碑》、《曹全碑》之类的风格类似,也是不现实的。《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孟文颂》,题额有故司校尉楗为杨君颂。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11月刻于陕西城县城东北褒斜石门崖壁上,其文22行,每行30至37字不等,王升撰文,其内容为对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功绩的颂扬。清人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字大如《孔宙》、《泰山》、《都尉》、《孔庙》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有翻刻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另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称其:高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从《石门颂》的结字上看,其具有疏朗开阔、松宽潇洒的特点,用笔以中锋为之,圆润厚重而舒展,是典型的大篆笔法。从整体风格上看,此碑浑厚奔放、自然天成,疏秀劲挺、高古超逸、趋于博大。
正因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载体所囿,故而能充分体现出摩崖书的灵活自如,绝无雕饰之气。如若细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其结字布局的疏密大小,随意致极,且尽显安然之态,畅达率意。不过也正因其所处野外,故少庙堂气,而多山林野逸之妙。以上便是我们临习《石门颂》的认识基础和大体印象。在具体的临摹过程中,因基于自然天成的特点,所以在心态上要比临习具有庙堂之气的《礼器》、《曹全》、《乙瑛》等放松。于是我们还要对其内在的风格进行更为细致的认识。首先,是对于《石门颂》文字体势的认识。与东汉正体隶书相比,我们更愿意称之为草体隶书,即历史上所谓的草隶。既是草隶,在用笔上就要体现它的随意性与简捷性,在线质的表达上要注意在轻松随意中寓凝重、圆浑,比如灵、定、位、泽等字之横画,要厚重、饱满,起收之处藏头护尾,书写时要尽量参进汉简书写时的豪迈开张之态,这样才能在保证线条质感的同时表现出灵动、起伏的内在精神。
其次,在线条,尤其是具体笔画的表达上,要充分把握其个性特点。例如横画与波磔的笔画,就要突显其含蓄内敛的特质,在这些笔画中,我们是很难找到明显的蚕头和雁尾的,这些装饰性因素的减少,必定会加强它的书写性,挥运性特点。再次,在字势结构的转折出,我们要注意抓住《石门颂》范字的特点,因其在线条与体势的把握上有明显的大篆意味,故而转以圆转为主,而折笔则多体现出隶势的弧折和方折之势,如灵、定、为等字例。另外,在有些转折处还存在着断开却笔断意连的线条承接,如高字之折等。最后,在临习的时候还要注意对《石门颂》章法的特点作一全局考察。如松与紧的把握、疏与密的把握等。为了达到圆润、厚重、飘逸的特点,书写时执笔不宜太紧太直,用腕要灵活,尽量体会其势张而锋藏的用笔奥妙。
做到这些以后,我们才能说在技巧表达与认识层面上有了一些准备,但这显然还不够。在实际的临习实践中,还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因为自己与原作者在心境、态度、目标、修养、阅历、经验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别。在临摹的时候我们要分阶段来进行,准确临摹时以体会原作者的心情为主,而作分析临摹的时候就要参与己意了,要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来对其作自己的诠释。如若处于印象或创造性的临摹,我们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更多,更具有理性的严格。这亦即是书法临摹之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