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频道页 > 贴士

谈中国画的“画理”与“画法”

2014年12月24日 14:47:1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当代画家喜欢谈“感觉”,认为这是唯一,除此之外他就没有什么可依赖的了,但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画家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受”有两种途径,一是感性的,另一个是理性的。因“感”而“觉”与因理性认知而“识”是差别很大的认知外物的方法,就画家对外物而言,不仅要强调他的直观感应,更应该通过后者与前者的相互映应,不断增强这种直观能力。这样,不间断的学习也就成了中国画家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倒是避免画家盲目自信的唯一途径。

中国画学什么与怎么学

这一直是当代信息社会画家如何选择的一个难题,我以为它体现为好几方面。首先当然是做基础的问题,但是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决点,就是态度——对中国画一定要有重视经典的态度。这很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国画的基础层面,它是学画一开始就要确立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崇拜西方文化的视觉经典,那么你也不必要学画中国画了。但这不是根据个体的所谓“直观感觉”就能“自觉认识”到的,因为我们无法仅仅凭感性去认识经典。恰恰以往很多人就是“凭感觉”来接触经典的,这样进行到后来是不行的,因为这时候个人对中国画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位国画教师,对初学者要首先指明一个前提,就是“理”。画论中常说“画理”两字。比如画一棵树用“介”字点,第一个点之后接下来的第二个“介”字要按什么意图组合呢?一定要按一棵树的组合去做,第三个、第四个,所有的介字组合到一起,就有 “一棵树”的“道理”在里头。顺着这个“理”做了,就画成了一棵树。这是个结体的理,这样的理很多,如“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大家都知道中国画勾勒、皴法等技法里有各种符号,但这些符号按什么意图组构呢?按“理”来组构,树法按树之理,石法按石之理。所以要首先指明这一点。国画初学者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结体方法的练习,二是笔墨的训练方法。这两种训练按理不应分开,但初学者先侧重于结体训练,同时研习书法,很多运笔运墨的方法,可在书法中体会。学画先要提高认识,学中国画一定要认识在先,要认识到里面的各种组成所包含的各种意图。有的人画风浅薄,那一定是他由于只玩弄笔墨的浓淡枯湿而忽略了结体的理路。

“画理”与“画法”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画法”。“法”是我们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要达到目的,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在选择采用何种方法之前,一定要明“理”,这样我们才可以总结“画法”。所谓画法,就是先明画理,然后按理去结成画体。这个按理而行的方式,就被我们称为“画法”。

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这就是“画理”与“画法”的不可分的原则,千万不可随“凭感觉”的流行方法去粍费你的学习时间。这个“凭感觉”的学习方法,虽然开始会使你的学习显得较轻松,但画风浅薄会与你随之相伴终身,看看当今画坛的乱象就会明白。如果“画理”与“画法”分开了,我们就称之为有障碍了,所以进行山水画的技法学习,一定是从明画理开始,以熟练画法为依托,以画体的完成而结束,那些没有画理支撑的所谓自己创造的“画法”,都会是无本之木。这是“理”与“体”的关系,当然其中必然会涉及到结体的“法”。总之,大家要坚信那些舍弃“画理”而自创的所谓“画法”结成的画体,是不会得到正常社会的积极正面反应的,这种修养方法也可称为“盲修”。

认识画法,首先要从作用上去了解它,这就涉及到体格问题,因为这个法首先是因结画体而出现的,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山石用豆瓣皴,这个皴法是范宽为了表现太行山土石相兼的山脉而确立的。再要想深入了解这个画法,我们就要从与它有关联的各方面入手,很明显,使用这个皴法的人——范宽,也就进入了我们了解的范围,太行山因其为范宽使用豆瓣皴画它,也进入了我们了解的范围,之前与之后跟这皴法有关的方面也进入了我们的了解范围,等将这些所有的方面都作为知识被理解后,我们才能说对这个画法有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是说有了超越体格之上的更深层的认识,只有到这种时候,画家就可以谈超越这个具体画法的可结性了。

临摹是初学者开始笔墨训练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段?我觉得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就像很多人喜欢“写生”,认为到生活里去多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其实未必如此。收获是要有工具的。打个比方,我们去收稻子,到底是用手去拔出来呢,还是用镰刀或收割机来完成呢?你总得用一样,没有工具是没办法收获的。写生也一样,你看到这个山很美,拿什么把它收获下来?好了,我是一个中国画家,我必须用笔墨这个载体把它承载下来。这就说明:写生之前,你一定要对中国画的“笔墨”有基本认识。这个“基本认识”从哪里来?单靠自己想是想不出来的,一定得去临摹,临摹最好从经典开始,因为它们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状态。

想认识经典先要认识规律

我们不能对规律一点认识都没有而去直接解读经典,因为经典包含的因素很复杂,它像一个圆浑的体。你想要学勾勒的时候,很难单纯地从这个圆浑的体上把它抽出来。由明理的老师传授先勾画稿,也就是树稿、石稿,学规律的时候用画稿。勾过画稿,走过这一步,明白了画理,你再去读经典名作,就会很有收获。

经典有一种正面的启示力量,那里有我们喜欢的体格、法式与意境,不同心性的画家与不同的经典会结下不同的缘。如果真的读懂了各自喜欢的经典,我们在生活中就能直接去解读生活。所谓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学习经典就是学会运用最好的东西。那么画家的个性与经典是什么关系呢?明确地说,是“借名师之力开自己之性”的关系,画家仅依自己的力量就想超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名、利等物质层面的诱惑力太大。我觉得一定要相信两个东西,第一个就是所有的经典名作,都有很大的力量,借力比不借力要好。第二在向经典学习的时候千万要放下自我,不要唯我独尊去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圣贤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动辄就提超越李成、倪瓒。这样对经典是不会有感应的。如果做好了这些,我们就有力量到自然中去感悟了,这不单是出去写生,还包括读书啊、对社会的认识等等。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