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要听 写字巧用锋
笔法,顾名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掌握执笔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即要对执笔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于执笔法这里不再赘述。
书法最重要的是讲究运笔之法,我们称之为用笔法。有人将用笔法分解为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等,较繁琐。书法思考引用章祖安先生的观点,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那么如何用锋呢?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和大家讲解:
一、要学会中锋用笔。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这里的静,不是静止,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二、要学会提按用笔。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驽之末。按,最能体现用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
三、要学会调锋。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再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怎样进行调锋呢?
1,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注意笔锋的提按使转;
2,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能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这段话对我们用锋很有作用,我们要在书写过程中反复体验、思索。
学书的过程,就是对笔法把握、熟练的过程,只有把这一关过了,才能过到运笔如指、游刃有余的境界。笔法的把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和当代书家好的用笔经验,加上刻苦练习,一定能够掌握笔法技巧。
五、模拟书写的必要性
我们与古人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因此我们的书写也与古人有着很大的差距。历史的灰尘掩埋了真相,我们要努力的把它挖出来,还原!甚至,我们现在的书写完全和古人不同,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我们现在基本都不知其然。我危言耸听了吗?我觉得没有!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古人当时的书写环境、状态、工具、心境、技法,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看懂古人呢?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心爱的女孩的家庭背景、出身、教育程度、脾气秉性、性格,你怎么能够很好的爱她呢?!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宣纸,和王羲之(或者古人)那时候的是否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毛笔是否和古人的一样?我们现在用墨汁,古人用什么?研磨?这些技术工具不一样,怎么能够达到古人的那些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呢?总不能非要骑个自行车登月吧?这个道理我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王羲之他们那个时候是持卷书写。就是左手把纸张卷成卷或者放在板子上拿着写,我们现在是俯视书写,角度变了,是否对字的视角也变化了呢?以王羲之书法为例,希望大家仔细分析一下他的那些墨迹,我提示一下:1、王字写撇和捺,因为持卷书写,他的字左右摆动很大,而且捺完全是为了制造和撇对应的逆手势。为啥?大家思考一下。2、王字,大家看一下,竖画都不是拉的很长,这也和持卷书写的生理约束有很大关。为啥?大家思考一下。3、王字,大家看一下,很少有在结构中甩出来很长、很突兀的笔画,为啥?而明清行草书为啥都要甩出来很长、很大?大家思考一下。大家可以模拟一下持卷书写,相信会有所悟。而正是了解了这些因素,我们再看古人的字帖,才会看得更明白一些,你也会逐渐明白古人为啥要这么写。比如,我们明白了何绍基的“回腕法”怎么写字,再看他的字,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是酱紫的,是不?比如,你知道了苏东坡的执笔法,你也就明白了他的结构和线条为啥是酱紫滴,是不?再比如,你知道了王铎手卷用的什么纸张,你就知道了为啥的为啥是那么的为啥了……因此,我希望大家没事多读读书法史,不是为了考试,请到第一现场,发现现场的尸体,你最好也摆出那个姿势,看看是否合理!”
六、创新很容易,继承却很难
书法一直在高喊着“继承、创新!”我有时候觉得,我们搞书法的人很容易偏激,但却忽略本质的东西。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创新。我从七十年代初接触书法,就觉得那时候一直到最近这二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当代书法一直在坐着非常创新的事情,这一点我们翻看一下这二十年林林总总的各类展览作品集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继承传统的不多。其实创新很容易,继承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你写的和古人不一样,你就是创新了,因为书法史上没有这么写的。而继承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如果不对古代经典、古代传统、古代文化乃至技术层面的东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不掌握这些东西的话,就根本谈不到继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其他门类的艺术就知道继承是需要什么样的深度了。于是我想,连古人的东西临摹都不能达到形似,那说明技术上都没有过关,还谈什么神似呢?!不达到神似,怎么能够说继承呢?继承应该是两个层面的:1、技术。2、精神。我也经常见到一些书法家的简历:遍临诸家,融百家之长。呜呼,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研究明白一两家已经不错了,何况百家?这百家之长何以能够领会,还要融合呢?有的书法家,连临帖最起码的都没有做到,便要说已经得其神髓,已经集成了传统。传统是什么呢?这恐怕都不知道吧。至于创新,当然是必要的。一门艺术总要不断的发展、前进。这个是哲学中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问题。但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书法这个艺术形式,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古越有味道。因为,古代经典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我们能够表现古典,这对于所有欣赏书法的人而言,就是一个审美经验和审美习惯的直接感受。我们不妨去仔细梳理一下书法史上的每一个代表性书法家,我相信我们会发现,在任何一个朝代卓然独立的大家,并不是全新的面貌,恰恰是个人面目不是特别明显的。而个人面目明显的那些大家,显然不是最高级的书法家。于是,我觉得,创新和个人面目不是对传统的扬弃,也不是完全继承,而是对传统做了些微小的个人审美融合。
七、学书法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这个话题其实好几年前就想说,可是一怕别人说我扯淡,二怕惹恼了一些人,打击面太大,三怕被列为封建迷信满门抄斩:(通过几年的比较,我觉得中国的汉字的确具有魔力。这个观点,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为啥呢?因为文字,“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朱自清《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第一”)而甲骨开始那些文字都是用来占卜用的,包括后来的篆书都是祭祀的铭文、碑石文字。这些东西阴气太重,因此常年写这种文字,我以为对身体不好。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写篆书的书法家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信不信由你,(行、草书作为汉代的一个文字品种,正大气象,具有庙堂气,这玩意是非常补气的!具有补肾壮腰之疗效。不信,大家看看当代写行草书好的那些名家,那体格、那身材,都飘然若仙。每一种字体、每一种风格的字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气场,长期练习会对人的精神、骨骼、活动乃至呼吸都有影响,比如笔画的长短、结构的宽窄、空间的大小、节奏的快慢......如此等等,就类似于体操、舞蹈、太极拳、气功一样,如果你的身体素质不适合练冬泳,就为了你喜欢你非要弄,不仅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反而会伤身。你让脑中风患者非要练吊环,那不是找死吗?!常言道,字如其人!如果,你选择的字体不如其人,那么不仅练不好字,对身体也会有害!为啥有的书法家活一百多岁,为啥有的备战个国展就累死了?!那么,到底啥样的字体风格适合什么样的人练呢?这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书法医生或者书法保健学诞生,所以只好慎练书法。轻则脑神经练坏了,痴呆苶傻。重则送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