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历代书画著录
书画的内容极为丰富,鉴定书画更是难上加难,运用传世著录进行鉴定未尝不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中国的书画著录书目,以梁代的《太清楼书画目》和唐代的《贞观公私画史》最早,可惜前者早已失传,惟唐代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流传下来,被后人誉为“著录之祖”。
唐代以后,传世的书画著录书目,无外乎以下三类:
一是作者以著录自己家的书画藏品为主,兼顾曾经过目名迹。比较著名的有北宋米芾的《书史》和《画史》、明人文征明的《停云馆帖》、清代孙承泽的《庚子消夏录》、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大藏家安岐的《墨缘汇观》、清末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录》、庞元济的《虚斋名画录》、近人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书画目录》、张伯驹的《丛碧书画录》以及张珩的《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郑振铎撰)等。
二是记述著者曾经过眼的书画作品,如唐人裴孝源(初唐年间人,活动于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627—683)的《贞观公私画史》、北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明人朱存理的《珊瑚木难》、都穆的《寓意编》、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詹景凤的《东图玄览》、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清初顾复的《平生壮观》、吴升的《大观录》、吴其贞的《书画记》、缪曰藻的四卷本《寓意编》、吴荣光的《辛丑消夏记》等。
第三种著录是官方著录,主要是宫廷收藏著录,宋代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地记载宫廷书画收藏的著录,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书成于公元1119—1125年间,集录了北宋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画名迹,其中《书谱》共二十卷,记录了197名书家小传和1240余件作品名目。《画谱》亦二十卷,记录魏晋画家231家,收录作品6396件。该著录刊行后,多有被人指责的地方,比如体例的斑驳漏略,记录的明显遗佚等,这都对以后的书画研究带来极大麻烦,较为明显的几个例子如下:所录作品不计流传顺序与款识;赫赫巨迹《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赵佶的作品亦无一录入。
宫廷收藏的著录自北宋以降,南宋内府收藏却无著录存世,仅留下杨王休(1135—1200)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所作的一个宫廷收藏账目——《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嗣后,元明两朝均无著录传世,倒是清王朝于此贡献卓著。他们的内府藏品著录书籍比较系统完备,宫廷收藏记录无遗,留下了几部著名的著录书目,彪炳画史:《秘殿竹林》、《石渠宝笈》,以及这两种著录的续编等。近年来,隋人的《出师颂》、宋人张先的《十咏图》、米芾的《研山铭》等清宫旧藏的顺利竞拍,大多靠的是著录,尤其是《石渠宝笈》和《秘殿竹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