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频道页 > 贴士

翁方纲的诗文手卷

2013年12月17日 10:37:0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翁方纲诗文手卷,为纸本墨迹,行楷。凡29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83字,长84厘米,宽19.7厘米,其释文:“山头冷露湿苍松。山脚茅庐烟雨中。间对小窗摹合景,王维兼带米南宫。尽道山居得自由,此居更有不容留。一瓢昨夜悬枯木,却被猿来掷水流。石怪松奇野衲孤,溪边绿竹看云扶。斯时若遇倪高士,又写龙门独步图。兴头茅屋颓无壁,幽趣其中只自知。一度风吹一度兴,几番雨过几番诗。二月行吟过碧溪,春风依旧草萋萋。杜鹃也是离乡鸟,不顾游人只顾啼。鸠因雨过频呼妇,蝶为春深苦恋花:记得去年三月里,出门烟雾锁桑麻。”落款:“壬子冬十一月书于济上行馆  翁方纲”。在画心右首钤有压款章“苏斋”,落款处钤有“覃溪”、“翁方纲”二印,在画心的左上角钤有鉴藏章“双桐书屋所藏金石书画”。此诗文手卷为界首市文物管理所藏。

翁方纲(1732~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得到苏轼书《天际乌云贴》,因此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后迁鸿胪寺卿。他长于金石考证,富藏节。对书画、金石、谱录、诗词等艺无不精审,其节法尤名震一时,与同时的刘圹、梁同书、王文治,并祢“翁刘梁王”四大家,亦有以其与刘墉、成亲王永  、铁保并称“翁刘成铁”者。其正楷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隶书学《史晨碑》、《礼器碑》,如高山坠石,行草学习米芾、董其昌,飘逸跌宕,气清韵通,又略有颜法的朴实淳厚的笔势,是清代碑与帖兼取的书法家。而对于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时人与后人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体势,而笔法无闻。”今书法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主编的《中国节画》祢其节法风格“浑厚有余,灵巧不足,显得板实,缺乏创造性。”而马宗霍《雨妻岳楼笔谈》却祢“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 刘墉 所能到也。”而此诗文手卷,为翁方纲五十九岁时在济南行馆所作,其书法风格已趋成熟,节体给人以沉稳谨严之感,但又不乏灵巧变化,下笔着墨浓淡节奏分明,字与字虽无纤丝相连,而落笔与起笔处却气脉相承。其体继承了王右军的书风并兼带有米南宫的书法特色,而部分字体在起笔处却有魏碑的朴拙险峻,可谓几家书风相互交融,神韵天成,正应了他“笔笔皆有出处”的书法思想,是他的精品之一。

而此手卷的诗文,也体现了翁的文学思想。翁方纲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着有《石洲诗话》。他的“肌理说”是为复古主义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他的复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史、金石混为一谈,模糊了文学的特征。翁一生作诗2800余首,其中一类是学问诗,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读来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另一类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事态见闻,或写山水景色,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此轴的诗文便属于第二类,记述了他对济上行馆周围景色的描写,他用书法史上的名人名帖喻景,用“离乡鸟”、“鸠呼妇”、“蝶恋花”生情。读来虽诗韵对仗上整,但总感作者之情浮于其上,难以情景交融,无法让人产生共鸣,然而其诗境却颇具宋诗的清空之味。

综观此诗文手卷整体艺术水平虽受到了翁学术思想及人生境遇的局限,但就从作品本身而言,却如实反映了翁方纲这一着名历史人物的个人风格特征,不失为一佳品,这对研究翁的学术思想和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