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
郑昭道(公元?—515年)北魏书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人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郑道昭书《郑文公碑》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道昭出身荥阳世家。按北魏的门第制度,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李氏、赵郡王氏是山东汉世族中为首的五姓。因此,郑道昭也是个出身于名门望族,世代簪缨的人物。他生在中国南北分立和动乱的时代,长于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时中原地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主,各民族的文化发生了融合变化。仅就文字和书法艺术方面来讲,这时候的文字从篆隶字体转向楷书字体。北朝的楷书字体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在钟太傅完型的楷书字体上出现了繁体和简体,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偏傍揉杂的新字,形成了许多后世所称谓的“六朝别字”。在书法艺术上虽然保存和沿续了篆、隶的笔法,但在古茂朴质之中增添了粗犷、豪放的气息,发展了显明的出方入圆的笔法。这时期的南朝的文字和书法艺术,虽同样地是承袭汉魏两晋以来的传统,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在文字方面很少出现“别字”。书法方面宗法卫夫人(茂漪)和二王(羲之和献之)的体系,以流便婉丽为主。形成了北朝书法雄强,宜于碑志榜额;南朝隽逸,宜于书帖函读的迥然有别的两种风格。这是在时代共性中出现的地域差异,也是地域共性反映的自然规律。在我们探讨郑道昭书法艺术时,就可看出他的地域性是很明显的。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