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艺术人生

李成年将军的春秋协奏观

2009年10月12日 23:43:36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假如把人生历程比作一年中的四季,那么退休阶段就应是金色的秋天,因为秋天意味着悠然和成熟。可人们不愿这样作比,却比作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60岁之前,被称为耕耘劳作的春天;第二个春天即退休之后,被称作收获享受的春天。

  
李成年将军 书法作品


  那么为什么弃秋而选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秋主肃杀,春主和煦。秋风萧萧,落叶满地,会使人产生悲凉、伤感的情绪。请看曹雪芹为林黛玉写的那首《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寥寥数语,把林黛玉寄人篱下的那种孤寂、悲凉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春天是昂然勃发的季节,三阳开泰,六合同春,莺飞草长,鸟语花香,“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因而有句名言:“律己宜秋,处世宜春”。意思是说,对自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严峻,而处世则要像春风抚慰草木那样热情。

  其实,这样作比也未必恰切。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以此之长比彼之短,更不能因其所短而否定全盘。就拿秋天来说,既有肃杀萧条、“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面,也有“万木霜天红烂漫”,“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一面;春天亦然,既有姹紫嫣红、明媚娇艳的一面,也有春寒料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面。

  比喻就是比喻,不可能十分恰切;更何况即便是对同一景物,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但不管怎么说,在人们的退休生活中,不能喜春厌秋, 不能没有秋天。因为不经历秋天就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不经历秋天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秋天是成熟季节,是检阅旅途收获的驿站,面对沉甸甸的阳光,金灿灿的稻田,负重的枝头,压弯的扁担,仔细检查一下自已的旅途行囊,干瘪还是饱满?退而自省,欣慰还是汗颜?

  退休生活既不全像春天,也不全像秋天,而是春与秋的协奏,其音符就是春雨与秋云,秋菊与春兰,春暖夏凉兼备,春种秋收相伴。只有这样协奏,才能奏出多彩与绚丽,奏出幸福快乐的晚年:春听雨,秋观云,赏尽一年好景色;春耕耘,秋收获,享受人生真快乐。

  当然,春与秋的协奏,不仅能奏出老年的幸福与快乐,也能奏出青壮年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春与秋既是季节的代词,又不单是季节的代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儿春秋指的是年岁;“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儿春秋是泛指时间和历史,意味着公正的评判。所以春秋既是时间概念,又不全是时间概念。“春花秋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讲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告诫人们:有舍才有得,创造美好才能享受美好。只有付出辛劳和奉献,为生活添光增彩,才能坦然享受生活。望高峰而却步,看不到极顶风光;将出海而收帆,领略不到惊涛骇浪。因此,不论是老年朋友还是青壮年朋友,都应当以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情怀,共同营造美满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春的朝晖,秋的彩霞,为生活涂抹重彩,让思想和生命共同辉煌……

  下文摘自李成年将军着作《湖畔思絮》自序。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先人把这个规律列入“道”的范畴。春夏秋冬的更替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对这种规律的顿悟,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境界一重天,无限的境界厚载着无限的快乐。我们没有资格分享将军的军衔,但一定有资格分享将军的顿悟。谨此推荐给网友共享。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