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剧本朗读会在蓬蒿剧场公演
《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剧本,朗读会,蓬蒿剧场,公演
人民网/文
2014年12月19日 17:24:25 来源:人民网
编剧童道明先生(左)讲话 |
濮存昕先生(中)讲话 |
梁国庆先生讲话 |
冯至先生的女儿冯姚平女士讲话 |
今年9月17日,是着名诗人冯至先生诞辰104周年。由蓬蒿剧场出品制作、童道明编剧、缅怀冯至先生的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在蓬蒿剧场首次公演。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梁国庆、杨青,分别饰演冯至和他的夫人姚可崑,着名演员、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友情朗诵了冯至先生的诗。
冯至先生是我国五四时期那一代黄金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曾被鲁迅喻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建国后,曾任北大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所长。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描述冯至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留学时,无意中买下的一具雕像复制品,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一直将其珍藏在身边,后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的一段感人经历。剧中还有冯至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与季羡林先生交往的动人场景。季羡林一角由我国第一位戏剧学博士后王绍军饰演。
蓬蒿剧场是北京第一家民建小剧场,成立一年来,已推出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经典作品。童道明先生在写出该剧剧本后第一时间,将剧本交给蓬蒿剧场,剧场创办人王翔先生欣然同意出资制作该剧。王翔说:“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有物质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也应该有更深层的文化和文学关怀的需要。一百多年前,冯至、季羡林那一代知识分子深厚的人文情怀,在今天仍能那么深的打动我们,我们将这部人文关怀美到极致的作品搬上舞台,它的意义,绝不只是怀念。
相关链接:
剧本创作源于感恩
《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是着名编剧童道明根据诗人冯至的两部有关“少女面模”的散文作品《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诗歌《那时》改写而成。剧本的酝酿在2005年开始,时值冯至诞生一百周年。
“有些体验,永久地在我的头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的纪念呢?”这是童道明创作本剧的源头。他将冯至写于1947年的诗歌《那时》中的一个片断作为剧情的发端。“我幻想着,在每一次开演前,会有一个擅长诵吟的热心朋友来完整地朗诵这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既是对现场观众表示欢迎,也是对已故的诗人表示敬意。”
剧中1992年11月27日冯至先生与季羡林先生的一场相会,是本剧的一处高潮。童道明表示,“季羡林先生是冯先生的挚友。季先生的《哭冯至先生》的悼文给我提供了不少感动与启发。”
《赛纳河少女的面模》以朗诵冯至的《招魂》诗结束,此诗曾由音乐家赵沨谱曲在当时的昆明传唱。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