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山水----张玉华
2019年01月15日 17:20:32 来源:美讯网
焦墨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到丰富完善的过程。它应该早于其它画种,开始显示出它的雏形。我们祖先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创造了简单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大多用的是黑色或褐红。黑色是汉民族常用的颜色。这与信奉的宗教有关;道教的太极,阴阳两仪,黑白交替运行;黑中有白,白中有黒。也就是玄与素;玄者为黑,素者为白。老子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妙”即是如此。黑为幽,为深邃。以至于汉民族对黑色充满敬畏,这种敬畏包含着永恒的思索和向往,也包含着对黑色在大千世界中的幽深,寂静和稳重。黑色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正色;黑色可以使两个极端的色相世界协调和谐。以至于后来人们研治了黑色的墨。墨是中国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墨加水泗化形成丰富的浓淡变化,即五墨六彩(也有七彩之说)。“五墨”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墨”加上白色为“六彩”。黄宾虹曾说;“能使笔墨变幻无穷者,在蘸水耳”一个时期人们曾排斥丹青,而独尊水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采。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绿树含烟 138cm x 68cm
随着水墨绘画的发展,破墨法和积墨法等墨法技巧相继出现。画家们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对画面巧妙地加以处理。如淡墨以焦墨破,浓墨以淡墨破,湿墨以干墨破,干墨以湿墨破;如此浓淡交融,干湿混杂,使墨色活跃起来。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云;“破墨者,先以淡墨匀定框廓,框廓既定,乃分凹凸,形体已定,渐次加浓,常若温者,复以焦墨破其界限轮廓,或作疏苔于界处。”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载“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如范宽;大石兀立,巨峰森然。 郭熙;苍松巨木,岩岫巉绝;均以水墨层积,缕缕焦墨镶嵌其中,使山石苍劲厚重,层次分明,山峦雾霭相映成辉。大多数画家都会利用焦墨的提醒作用,为其作品造型,完成筋骨轮廓。
啸雨吟风图 68cm x 68cm
焦墨绘画;独立成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完整地展现给世人。当推明末清初的垢道人程邃;和戴本孝二人,
“焦墨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采用纯焦墨而不借助水的渗透作用作画。焦墨技法的难点,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焦墨是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绝,正如黄宾虹所说:“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 ”潘天寿认为:“用渴笔,须注意渴而能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也。近代惟垢道人(程邃) 、个山僧,能得其秘奥,三四百年来,迄无人能突过之。 ”
焦墨山水画的线条表达尤为重要,可以认为,焦墨画是不使用水,以纯浓墨线条构成,唯有笔法,而无墨法,却具有滋润感、层次感效果的绘画。
张玉华看望张仃老师
张仃受程邃,黄宾虹焦墨山水画的启发,开始了焦墨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面对大自然,通过写生揣摩,补充完善了焦墨山水画表现技巧。丰富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以焦墨独行天下”的“黑老虎”。
张玉华
张玉华初学花鸟,泼墨写意山水。九十年代初,受张仃先生影响,开始研习焦墨写意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根据自己近20年的笔耕体悟;认为工具载体的使用;毛笔的粗细,笔锋的长短,峰毫的软硬,毛笔含墨多少,其枯涩程度,结合笔墨技巧的灵活运用,都会在纸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静观云起云收 68cm x 68cm
笔法中有悠扬顿挫,张玉华老师把顿笔加以衍生,形成独创的顿笔皴法 ,解决了焦墨山水画中最难表现的面虚实关系。并得到张仃老师的认可,在焦墨山水的路途中创造了新篇章。
笔墨当随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突破传统、跳出前辈大师的足迹,一直是当代艺术家思考的课题。张玉华先生综合自己毕生所学,在绘画风格方面己上升至学术研究层面。面对自然界山川物象,而不仅仅局限在物象表面,更注重笔墨语言提炼。参照中国画和书法艺术的紧密联系,以隶书线条入画,画风朴拙老辣,彰显线条力度。结合花鸟的细节与大写意山水的构图,从用笔用线的多元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这种形式语言奠定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寄情山水间 68cm x 68cm
溪山闲居 68cm x 68cm
烟云锁空山 68cm x 68cm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