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艺术人生

朱绍良:为什么中国人花巨款买艺术品却仍被称土豪

2015年04月21日 10:45:0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5年4月11日,由广州市融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州新电视塔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年第一场艺术大讲堂在广州塔五楼珠江厅开讲。主讲人朱绍良是古代书画收藏家,曾于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榜首。在讲座中,他结合今年苏富比、佳士得等春拍所展现的新讯息,为听众分析当下收藏“新常态”。

王中军有没有买错?

这些年来,中国的大藏家不仅乐于到国际市场上回购中国古代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等藏品,也渐渐将目光投向了西方艺术。2013年王健林以280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购买毕加索《两个小孩》、2014年王中军以6200万美元在纽约苏富比购买梵高《雏菊与罂粟花》,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实践。但是,在朱绍良看来,“中国人现在有钱了,也愿意到国外购买艺术品了,可是人家还是觉得我们是"土豪"。”

在讲座开始时,朱绍良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英国人发财称之为绅士,美国人发财称之为托拉斯,日本人发财称之为财阀,唯独中国人发财后被叫做土豪?他认为,这与我们在选择艺术品时所持有的眼光有关。

朱绍良举《雏菊与罂粟花》为例说:“非常可惜,这并不是梵高作品中前十位的。王中军本身是学油画的,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最崇拜的就是梵高,在一个场合,我当面问他为什么要买这件作品,而不买同一场的马奈的代表作、在西方出版著录无数次的《春天》?他回答我说,"我买回去马奈,问一百个人能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就不错,我拿回去梵高,一百个人里面总有一半知道他"。马奈的《春天》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在美术史上的价值,都远远超过《雏菊与罂粟花》,王中军做出这样的选择,多少是出于担心拍回到中国后的无奈。”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今年3月的佳士得安思远专场拍卖上。朱绍良认为,虽然安思远是西方艺术界所公认的独具眼光和品位的收藏东方艺术的大藏家,但是在这些拍品中,仍然存在个别“高价成交却物非所值”的现象。例如3月17日晚间拍出的一套四张明代黄花梨圈椅,以968.5万美元成交,创造了黄花梨家具拍卖世界纪录,但朱绍良则表示:“我和马未都先生讨论过,它只不过是安思远把故宫博物院的修复专家请到美国,把它的皮壳包浆做得非常好,968万买它,真是"土豪"了一把,这圈椅不过是实用器,不是观赏器、陈设器、祭器,更不是孤品。它根本不值这个价。随后在纽约苏富比上拍的那件明代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同样是明代的东西,我想有文化的士绅一定会选择再大一口要写经。”

同样在安思远珍藏专场上,有三件铜器的成交也值得作一比较。首场拍卖第一件拍品“西汉鎏金铜坐熊摆件”被英国收藏家以285.3万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西藏11/12世纪的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被上海藏家刘益谦拍入,创西藏雕塑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另一尊尼泊尔13世纪的鎏金铜观音立像,成交价822.9万美元,创尼泊尔雕塑拍卖的世界纪录,据称也为中国藏家买入。朱绍良分析说:“三件相比之下,英国人赢了,这件汉代金熊虽然小,但是它包含的文化价值是最高的。买鎏金铜观音的那位中国藏家输了,它是尼泊尔的,原因就在这里。”

“艺术品的价值是搁出来的”

在艺术市场上,作品价值与价格不对等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价购得的藏品有可能并非物有所值的另一面,是“物超所值”的可能性,朱绍良观察到,今年春拍中表现出“天价成交也许是捡漏”、“艺术珍品可能低价成交”的现象,这说明藏家对一些艺术家和藏品的功课还没有做足,研究还没有到位,但同时也就为有准备的人提供了“原始股”。

朱绍良告诉大家,总体来看,今年纽约春拍显示“中国古代书画表现靓丽”,对于古代书画收藏,他认为一定要收宋元书画,因为在中国书画造诣方面,确实存在着“今不如昔”的遗憾。“宋代是我们中国绘画最顶峰的时期,后来的画家难以企及”。

在讲座中,朱绍良始终强调“艺术品价格的增长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因此不能像对待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一样,看到涨价就立刻出售,而要沉得住气,“艺术品的价值是搁出来的”。另外,收藏应该求“精”而不求“多”,收藏十件一般作品还不如收藏一件精品。

朱绍良提醒藏家

1.从事收藏要具备“三力”即财力、魄力、眼力;

2.做好知识储备,多参观博物馆及拍卖预展;

3.设计好自己的收藏方向,广结藏友;

4.对即将出手购买的艺术品,一定要“做功课”,反复上手检验清楚;

5.切记跟风,板块轮动,长线持有;

6.在经济条件允许下,选择美术史上记载、著录的艺术品。

7.收藏的主流方向是名人书画;皇家及重要文人士绅的艺术品具有社会时尚性;

8.掌握艺术品的未来走向,提早购藏

9.释出艺术品要有前瞻性、地域性;购藏过程中逐步升级换代,提高自己收藏品位。

专访

藏家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

信息时报:我们知道你对广东也是非常熟悉的,那么对广东收藏家们有怎样的观察与建议呢?

朱绍良:广东这边我每年都会过来两三次,广东的藏家,前些年主要局限于岭南画派,后来大家也逐步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东西,他们现在收的东西,古代书画、陶瓷、清三代的玉器,也是比较多的。其实广东在近代史上有很多大藏家,比如十三行潘家的收藏,康有为收藏的永乐大典、梁启超收藏的颜真卿真迹,都非常有名。近年来,我发现广东差不多的收藏家都逐步向书画界转变。对广东藏家我想说,如果你具备实力了,收藏还都是地域性的东西,那就太局限了,要把思路打开。另一点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应该把藏品拿出来分享评判、互相交流。

信息时报:在收藏界,也有许多人认为进入古代书画收藏的门槛太高,所以应该从在世画家的作品收起,慢慢展开收藏领域。理由大概有三点,第一是今人与我们的审美情趣相同,更容易理解作品;第二是艺术家在世或者其子女学生在世,鉴定困难较小;第三是古代作品流传有限,没有充分挑选的余地,而近现代或在世艺术家作品丰富,可供优中选精。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朱绍良:我觉得你刚才说的这确实代表了收藏群体的一个方向,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思想恰恰是错的。正是因为没有超前意识,没有走到别人前边,所以你所收藏的,就只能随波逐流,追涨杀跌。其实近现代一些画家,我毫不客气的说,他们与我们古代的书画大师的造诣与文化积累相比,都差得太远。

第二个问题你刚才说到鉴定,其实书画家在鉴定自己的书画方面屡屡出现误区,艺术家不认识自己早年作品的事件发生过好几次,画家子女和学生的判断也不一定靠谱。画家有笔会酬答、馈赠之作,不一定都给家属、学生说。

如果你要涉猎古代书画收藏,你就要做相应的准备,你不专门下功夫去研究,就永远不可能去玩。不是说你今天进入买当代、明天买近现代、后天就顺理成章能看懂古代,不是这样的。看懂古代书画需要大量的文化积累,还有古汉语知识、对古代书法的识别、古代印章的识别、以及对书画材料的识别、印泥的辨别、著录书文本的识别……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对待古代书画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要有准备,准备好了你就玩,没准备好你就不要玩。

信息时报:藏家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视觉储备乃至自己的收藏体系?许多当代大藏家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一个专家团队在为他提供建议,包括之前采访的台湾艺术市场专家陆洁民先生,都提出说应该在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聪明地利用艺术鉴藏顾问。你认为呢?  朱绍良:其实很多买古代书画的人,往往是“用耳朵去买”,去听别人说它怎么样,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和科学的个人评判标准。所谓的专家为你掌眼,第一这个专家是不是专门研究这一块的?很多专家,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傅抱石张大千甚至范曾他都知道。这样的专家你能相信吗?专家是术业专攻的,不是包罗万象的。第二,专家有没有掺杂个人的利益在里面?另外,专家在鉴定中有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他可以研究博物馆的藏品,写文章,但是他有没有到市场上实际接触过?我们以前的鉴定大家,都是从市场中,你像谢稚柳、徐邦达、启功,都是从市场里走出来的。所以对待古代书画,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方法论,储备好知识,做好自己的眼力的锻炼,多去拍卖会学习,一定要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推荐,还是那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但是我还要补充一句,一开始你一定要找一个高屋建瓴的大家去跟他学习。比如我自己,原来是个书画门外汉,但是我一开始学收藏我就直接找到启功先生,他就指点我按照《石渠宝笈》去买东西—等于说是乾隆皇帝组建的顶尖专家组在给我把关,我借用了前人的眼力。我收藏《宋帝命题马远绘山水册页》就是直接受到启功先生的影响。后来傅熹年先生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我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的指点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你开始收藏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储备不足,于是就要逼着自己大量阅读,勤奋跑市场,锻炼自己的眼力。

信息时报:在讲座中你有一个观点,“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就买名人,买名人书画、名人藏品”。可是市场现实是,名气与质量、艺术水准与成交价格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朱绍良:买艺术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你买它的目的是想做投资还是想做收藏?这一定搞清楚。如果做投资,我建议你就买当代,这个容易,画家都活着。你要是为收藏,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那从近现代、从古代去买,这个肯定是会有一个很好的精神享受。

我刚刚说的名人书画,不是说所有的名人书画都要收,有些应酬之作、败笔之作,当然可以不买。如果你是为了投资,那可以,你是为了收藏还是要买好的。你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你要是为了名气,你就买《雏菊与罂粟花》吧,你要是为了艺术,当然要买《春天》。西方艺术品是这样,我们中国艺术品也是一样—为了投资的话,只要是大名家,有出版著录,你就买,肯定不会亏,但你为了追求精神的享受,当然要买他的代表作。

信息时报:去年年底,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全球范围内宋画研究知名专家,在会议上,大家发现与明清画作相比,宋画存世量非常少,全球范围内,争议不大的宋画加起来不到2000件,另一个说法是1200余件。而且它们大部分都在博物馆,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寥寥无几,这也是收藏宋元画首先要面对的现实困境—有钱也买不到?

朱绍良:我认为这次研讨会提出的数字还是有点乐观了,宋元加起来,得到确认的,也不会超过800件。所以市场上每出现一件宋画,就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只要资金允许,就一定要买进,你今天不买,明天肯定会后悔,今天我在讲座中列举那些例子就是,曾巩的《局事帖》,600万的时候没买,过两年拍了1.08亿。你多后悔啊?不能犯这种错误。宋元书画是真正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只要出现,就一定要买到。

宋元瓷与明清瓷究竟哪个价值高?

在讲座中,朱绍良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提出“收书画首先要选择宋元书画,但是瓷器则不能收宋瓷,因为它不美”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宋瓷真的不如清三代瓷美吗?它的市场前景究竟是大有可观还是不过尔尔呢?信息时报记者为此专门请教了朱绍良与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楼钢,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

问题一:宋瓷美吗?

有人认为,宋元瓷器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高峰,体现了雅致内敛的中式审美,也有人认为它平淡不起眼,不如明清瓷器的绚丽多姿。

朱绍良观点:宋瓷不美

过去我们都知道,收书画首先是宋元书画,但瓷器则不首选宋瓷,为什么?首先它不美啊。古朴有什么用?它不美啊,你看宋瓷拍的好的只有坂本五郎收藏的好,原因是他是精选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其它的宋瓷没有这样的水准。不否认乾隆的瓷器过于繁冗,确实给人一种匠气的感觉,可是你不要忽视了成化的斗彩,康熙雍正的瓷器,嘉靖万历的五彩瓷器,它们也都是很美的,尤其是刚刚我们谈到的永宣青花,那是多么漂亮,一般瓷器没法比的。宋瓷有吗?元瓷有吗?没有。这么优美、这么做工精良、绘画技法这么高超的瓷器,肯定是要比宋元瓷要好。

楼钢观点:宋瓷代表了雅文化

高古瓷器与明清瓷器的文化范畴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宋代瓷器,它实际上承载的是一种雅文化,而明清文化承载的是俗文化。早几年的确有不少人对我说“宋瓷看上去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特别是建窑,黑黢黢的,千篇一律都是茶盏,看不出来有什么变化,而明清瓷器五彩斑斓,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但是他们经过不断学习、研究、窑址考察之后,就慢慢能领会到宋元瓷的美。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平淡无奇,但是越看越有变化,跟高档次的红酒是相似的,底蕴生发出来,而明清瓷器则不同。这是文化内涵激起了你内心的感受,你的文化底蕴越深厚,理解越不同。所以我们说明清瓷器是一种商品,为什么欧洲大量回销?因为不管是明清官窑还是民窑,他们都把它当做一种商品去对待,但是上流社会是以收藏高古瓷器为荣的。宋元瓷器,尤其是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一定是代表了古代瓷器的最顶峰。

回过头来讲艺术。在我2008年出的《玩物致知》这本书里面,我已经专门讲到,明清官窑瓷器,它是技术的顶峰,原料、工匠无一不是取其最精,用了最好的东西来做,但是恰恰是因为它用最好的东西来做,使得所有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雍正的斗彩每一笔都在圈内,成为今天鉴定的一个参考标准,因为他填彩的方式如果不按照标准来的话就会受到极为严重的惩罚,后果是工匠们失去了独创性。

问题二:生产力水平决定工艺水准吗?

朱绍良观点:清三代生产力水平极高,工艺水平更好

刚才讲座我也说过,瓷器它不是一个艺术品,而是工艺品,不能和书画相比,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宋元瓷很多都是粗糙的,可能官窑汝窑能好一点。而清三代的瓷器,是生产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而生产出来的,工艺水平达到古代瓷器制作的顶峰。

楼钢观点:宋瓷工艺水平至今难以复原

我给你举个例子:湖田窑的刻花。看到顶尖的北宋湖田窑你会非常惊奇,它的胎体非常薄,只有一毫米,在这么薄的胎体上手工刻花,难度可想而知。我曾经跟广州美院的张海文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张教授也认为,现在的工艺美术大师也做不到。而且它不是一件,而是有一定批量制作,然后烧制出来不会变形,釉水非常晶莹剔透,我们看到用湖田窑跟明清官窑相比,除了雍正时期的釉水可以跟它相比之外,其他时期的官窑都还达不到它的水准,宋代比清代早了700年,工艺水平不高吗?宋代很多造瓷工艺到了今天仍然无法完全复制。

我们知道汝窑是现存古代瓷里釉层最薄的,但是在这最薄的釉面上达到了效果的湿透,温润含蓄,符合中国哲学的内敛。明清,特别是清三代,对宋元瓷器非常推崇,不断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材料,要求仿宋元。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定釉、仿钧釉、仿龙泉釉等制品,或刻意摹仿前代名窑瓷器,或将仿古与创新融合在一起。在那个时期会去努力仿制宋瓷,本身就说明了主流审美对宋元瓷是高度认同的。

问题三:宋元瓷的市场前景如何?

朱绍良观点:宋元瓷会涨,但不会太快

随着通货膨胀,随着收藏家进入市场越来越多,宋元瓷有可能会涨,但它一定没有明清官窑瓷器涨得快,这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过去来推论这一观点—在民国时期,宋元的瓷器也卖不过清三代和明朝的瓷器。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琉璃厂里最大的一个古董商叫岳彬,他当时用两万大洋买了一对嘉靖官窑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这个纪录,从没人打破,现在这对瓷器在故宫。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准器,生产力水平提高,做工也好,画工也好,颜色也好,它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器。岳彬的这个纪录后来再也没有人打破,当时你买一个宋瓷,日本山中商会,还有茧山龙泉堂,他们当时到中国买龙泉窑、哥窑、定窑,也不过就一两百大洋一件。那么今天也是一样,今天市场上居高的都是明清瓷器,宋瓷除了汝窑,现在表现如何呢?我们大家可以抚今追昔,过去它就是这么个情况,今天它怎么可能暴涨呢?你可以读一下琉璃厂三部曲,《文物话春秋》,就会知道为什么现在瓷器、书画是这样的价位。那么一个小小的杯子(指鸡缸杯)就卖2.8个亿,那么宋瓷,十个小杯子也卖不了这么多。

楼钢观点:宋元瓷器市场已经挤掉水分,且仍未到价

大家都看到这两三年宋元价格飙升的非常厉害,以前我们说明清瓷器从2008年开始已经出现很深的水分了,到了2012年水分在慢慢下降,但还是含有一定的泡沫,而宋元瓷器在2008~2010年这个阶段价格是没什么水分的。当时成交是非常活跃的,但是进入2013年之后宋元瓷器也开始出现水分,倒不一定是市场的问题,而是一些送拍的人放大了水分,一些非代表性的东西在送拍时候报价就有15%-25%的水分,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些东西的流拍几率就比较大。去年你来采访我的时候我专门说到,2012年之后非理性和非正常的出价已经大大减少甚至是绝迹,那么随着这两种出价的减少,进入拍场的行家越来越多,未来只有很理性的出价才会成功,所以我们看到的成交是挤掉水分之后的成交。

话又说回来,我个人还是认为宋元瓷器现在还是不到价,未来还是有一个成长空间,那至于它的泡沫有多深就需要一个很理性的判断。比如说我们曾经看到建窑的东西拍到2500万,那这个肯定有水分,但是这次建窑成交的308万,比如2012年伦敦苏富比这件宋建窑银兔毫盏1500万,这个价格就相对是正常的。

至于民国时期人们对宋瓷与明清瓷的评价,你可以去看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写的《古玩指南》,里面提到晚清民国时期一件宋代的湖田窑的青白釉器,可以换十件明官窑,那你想想价值多高?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过去十年永宣青花成交记录,除了一些个别藏品之外,整体上说过去十年永宣青花价格波动不大,当然清代官窑,尤其三代会有比较大的跳升,但这里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