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以文艺精品回报时代
10月15日,我荣幸地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七位艺术家代表的发言结合各自的专业和行业领域情况,说真话、道实情,言简意赅;习总书记时有插话、风趣互动。全场气氛融洽轻松,令人如沐春风。接着,习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等五个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深刻阐释了新时期、新世纪以来文艺工作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地位和责任,并且就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的方向、方针、方法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讲话贯穿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艺和文艺工作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结合了文艺工作当前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鞭辟入里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论述。习总书记丰富的学养和对文艺工作的熟悉、关注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与会代表获益良多,备受鼓舞。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同时深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重大。
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将决定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和综合能力,文学艺术则成为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志。而优秀作品能否不断涌现和累积,并为世界人类文明宝库作出应有贡献,则将成为检验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识。如果说文化的繁荣兴盛最终目的体现在人(包括文艺家自身)的整体素质提升的话,那么文艺的繁荣兴盛说到底体现在人才辈出、精品纷呈与否。
对于一个物质文化条件不断获得改善、文艺创作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国来说,当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各级党和政府对文化、文艺的关注、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当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的数量、艺术产业市场购买力快速增长,一切不断向文艺家提出拿什么样的作品去回馈、满足受众需求的问题之时,当文艺家已无可推诿以外部条件的不足为借口之际,他所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创作好作品,如何使每一件作品“优秀”起来,真正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对于一个受人民群众喜爱敬重的有成就感的艺术家来说,当时代和社会赋予他机遇、荣誉、声名和利益之际,不应是他成为脱离生活、脱离人民而自恋、自负和自私的精神贵族之时。相反,那些赋予他灵感、造就他成功的外部动因并不能对应于他内心思想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文艺家需要虚心学习,需要时时以一种平等身份、平常心,平视的眼光和平和的情性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一切美好和善良学习,向一切他人的优长学习,不断磨砺自身,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地使他的下一件作品向着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接近。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主体,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需要文艺,同时葆有享用文艺的权益,因为文艺具有启迪人民心智,丰富人民生活的功用。文艺需要人民,乃是人民为培育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智慧源泉。文艺只有人民喜爱、接受并因之获益才能拥有生命力,拥有延伸发展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文艺需要热爱人民,在我看来则揭示了文艺创作一条不可回避、由己及人的规律,即:你若不爱,你的作品便不爱你,也感动不了他人。正如即便是那些理性、冷静的外科手术大夫,解剖病体时貌似不动声色的无感情,也不能放弃职守中对灵与肉的救赎底线一样。因此,自觉拆除和走出心的围墙,融入到人民之中,真正做到“深入、身入、心入、情入”,成为人民的一分子,与他们同歌哭,共欢乐,才有可能创作出受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
2012年,我有幸参与由中国文联等三部委联合启动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活动。工程的目标是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精湛艺术水准的历史画作品,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殿堂内,供广大人民群众观瞻欣赏,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利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历史教育。创作活动从全国竞投标的千余件应征作品中,经多番筛选、多轮评审和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最后初定为160余件入围草图,又经新一轮修改和2013年秋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公示、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这批入围的草图在创作者认真严肃的推敲完善下,不断深入细化,逐步克服了对主题人物形象的把握角度的切入,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文献素材、内容细节、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欠。就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之际,我与十余位专家学者在上海、浙江进行正稿制作前的现场指导检查,对创作中容易出错的历史氛围、人文籍物、服饰道具、建筑环境进行纠偏。历史考古专家们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我感佩,如何以“传世之心创作传世之作”,如何突破艺术的高原瓶颈、追求艺术的高峰境界?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正是既为参与其中的作者之一,也是作为组织实施者之一的我所要殚精竭虑努力践行的历史任务。
我将以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指导,和工程入围的作者一道,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经典作品,积极借鉴中外艺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充分利用史料素材、锤炼构思立意、推敲形式语言、努力处理好历史画创作中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处理好主题内容与风格形式的关系,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秉持高度的责任感,精心打磨,将宏伟的艺术构想通过绘画语言转化为高质量的视角图像形式,以塑造体现中国精神、家国之魂,使此次创作工程真正成为气势恢宏的艺术化的中华文明史诗,为文艺的繁荣兴盛克尽一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