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艺个人主要事迹介绍
郑学艺,男,1968年生,家住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虽然他是位盲人,但经过自己永不言败的坚持、不辞劳苦的耕耘、辛勤不懈的奋斗,目前已收获了累累硕果:高级按摩师,推拿执业医师,皖云公司高级顾问兼执行董事、总经理,皖云农业合作社社长。这些称谓的得来包含了一位残疾人几多顽强、几多拼搏、几多辛酸?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平凡而神奇的人物。
一、少年勇士篇
年幼时,郑学艺就在人们同情的话语中,在父母的哀叹中立下誓愿:一定不能成为父母和亲朋的累赘,一定要干一番事业,一定要实现自我价值!最先,郑母在他千百次“我要干事”的央求下,为他找了一位算命的师父。十五岁时,便开始独立营业。当他把自己第一次挣到的钱交到母亲手上时,他是多么地欢欣啊!他觉得终于能养活自己了,眼前的路似乎宽广了许多。
但为时不久,郑学艺自己却对算命一天天地厌倦起来:算命,确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但毕竟没有科学依据。他想,如果能想到办法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痛苦,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于是,他又开始了生命中的又一历程——学医。
经多方打听,他终于认识了霍山的王文新老师。
王老师是安徽省按摩学会副会长、霍山县残疾人协会理事,他识盲文,懂医道,精推拿。那一晚郑先生向王老师诉说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的目标。
王老师告诉他,要学医,先要学会盲文。他把盲文的基本拼写技巧教给了郑学艺……初涉盲文,郑先生如饥似渴地练习。那段时间,他一坐就是十几小时,手因摸盲文几近出血!凭着惊人的毅力与不辍的耕耘,一个星期后,他便能猜测着阅读盲文书了。
接着,他便开始用盲文学习医书。医书中太多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那时他连梦里都在琢磨医书上的内容。他学的主要是按摩,临床实践要求高,他就一边读书,一边摸索着在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揉、按、捏、压,甚至用针刺来寻找穴位,在身上刺七八个针眼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靠着摧不垮、打不烂的坚强意志和过手不忘、过耳不忘的超常记忆力,他熟记了《中医理论》、《诊断学》、《病理学》、《推拿学》等十几本医学著作,再加上名医的指导,他的医学理论已初具水准。
他接触的第一位病人是邻居方师傅。有一天,方师傅到他家玩,腿突然疼起来,郑学艺根据他讲的情况,又经一番摸捏,确诊为股关节脱位,便按照书上讲的方法为他复位,没想到竟然治好了。那一刻,郑学艺不禁心潮澎湃: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解除别人的疾痛,他是多么的激动啊!他对社会真的有用啦!
随着方师傅的宣传,再加上几例老病的治愈,一传十,十传百,登门求治者越来越多,郑先生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治病救人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二、爱心不忘篇
郑学艺靠行医养活自己后,并没有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他是个有志向的人。1994年,他自费从河南新乡128军工厂购买了低频脉冲偏瘫治疗仪和128治疗仪。在本地为群众义诊义治,到1997年4月,先后治疗达上万人次,为家乡父老治愈了疾病或减轻了痛楚。
1997年,在一次盲人聚会中,他萌生了更大的愿望:让更多盲人实现自我价值,减轻社会负担、从而造福社会!
说干就干,他于当年7、8月份,自费聘请安庆盲哑学校陶洪武老师,乘暑假期间,借用黄涧河小学校舍和林场房屋,办起了管吃、管住,完全免费的第一次盲人培训班。学员有来自霍山、苏埠、新安、木厂、顺河等地盲人计10人。9月份学员结业后,工作又成了老大难。他又为学员们寻找就业门路,至1998年4月,成功将第一批学员中的8名寻找到合适的岗位。
1998年8月,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劳模陈传林的引荐下,他与六安市聋哑学校联手,正式创立盲人推拿按摩速成班。至1999年5月共培养出20名学员。在六安市给学员培训期间,给市民义诊义治达6千多人次,受到广大市民一致好评。同时,安徽广播电台驻六安记者站站长沙明为他特别撰写报道《“推”出一片新天地》,发表在《皖西风采》1998年第六期上;皖西报社记者徐欢为他在《皖西日报》中撰文《点燃不幸者希望之火》;六安晚报记者窦祖军也撰文《爱之歌》,歌颂他的事迹。在看到偏瘫病人,原六安市民政局股长苏建中被治好后,苏股长的同事,原六安市民政局副局长梁德英欣然挥毫,写下“山中神医”四个大字赠给郑先生,以示赞赏。
2002年12月2日,受过恩泽、团结在他周围的盲人们,自发组织成立盲人协会,大家一致推举郑学艺担任会长。任职期间,他促成互助,向独山镇的李玉朝、六安的杨开友、双河的薛为田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摆脱了生活上的困难,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刻苦自学,向盲人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残疾人方针、政策,坚定了盲人朋友们对生活的自信,为广大盲人捍卫自己正当权益做出不懈的努力。之后,他又参加了安徽省首届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培训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省残联、省劳动厅、省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2004年首届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培训班优秀学员”称号。
郑学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在残疾人中发挥了表率作用,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裕安区群众和多数残疾人的普遍赞誉。2013年12月28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残联领导强有力的推动下,“裕安区盲人协会”正式成立,郑学艺一举当选为“裕安区盲人协会”会长。随即,郑学艺投入了紧张的盲协工作之中。首先参加区残联主持召开的区盲协会议,并认真听取会议内容,吃透市残联副理事长高阳和区残联理事长沈强的讲话精神;接着,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于2014年元月19日组织召开了裕安区盲协扩大会议。会上带领大家认真学习领会2013年12月28日区残联组织召开的盲协一次会议上高、沈两位理事长的讲话精神,就盲协常务委员会人员分工进行商讨、议定,就盲协2014年度的工作开展进行探讨,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此后他更是多方奔走,募集资金,在2014年春节前夕,又为李克强、吴正慧、李世兰等12名残疾人捐款总数达6580元,有力缓解了他们春节期间的经济、生活压力。
为了帮助盲人产生更多的生活热情与兴趣爱好,挖掘盲人潜力,学习并弘扬盲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3月15日在郑学艺的组织下盲人联谊活动在裕安区盲人协会活动中心如期举行,有30余名成员参加,其中包括干事、会员和非会员。活动中盲人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现场气氛热烈。通过在这个活动深深切体会到盲人世界的多彩生活。
为了让盲人能获得更为完备的教育,并帮助解决就学、就业问题,令他们可以融入社会,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郑学通过多方面的组织与努力,2014年7月在裕安区盲人协会开展了裕安区义务技能培训班。由于郑学艺的人品与医德早已声名远扬,学员来自于四方八面,有来自苏埠、丁集、独山、石婆店、新安等地。通过免费培训,让贫困盲人掌握一项技能,不仅能使他们自食其力,摆脱贫困,造福家庭,而且也能使他们回报社会。同时让更多盲人实现自我价值,减轻社会负担、造福社会这也是郑学艺多年来的心愿。
成绩属于过去,郑学艺先生又已站在高处,眺望未来:新的一年,郑学艺准备抽出更多时间,开展“盲人扫盲”;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捐助资金,开展“盲人推拿培训”、“盲人普法学习”等活动让更多盲人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让更多的盲人知法、懂法、执法,共同享受社会的进步成果,去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三、回报社会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党的政策感召下,郑学艺想:生我养我的是这个小山村,自己有了较强的社会关系、较大的人脉资源,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他又有了更大的愿望——回报家乡、服务社会。
2010年4月,机会来了。他有一个在外地经商的朋友,积累了一定资金。他们共同出资,于2010年5月,投资兴建“安徽皖云茶业有限公司”。郑学艺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安徽皖云茶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六安市财政局招商引资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全国多地下设分公司。当年就创利润200多万元,上缴利税近10万元,并很好地缓解了家乡人民的就业问题。
为更好造福于家乡人民,郑学艺又于2011年6月在三岔村成立“皖云农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合作社社长。合作社注册151户,其中20%为残疾人松散型社员,主要从事于六安瓜片种植、加工、销售,截止到2014年6月,合作社农户更是扩大到294户。
他经常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2012年,合作社与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所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科研对接单位。合作社实行公司加农户、农户就近扶残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残障弱势的创业致富。全社有20名残疾人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
2012年起,根据国家政策思路,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在农委直接指导下,实现改造老茶园及开辟新茶园上千亩,2013年,又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坐在办公室内即可给茶树浇水除虫,不久的将来,消费者更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了解茶叶从采摘、加工、包装指导销售的全过程,为打造创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程——学医。
经多方打听,他终于认识了霍山的王文新老师。
王老师是安徽省按摩学会副会长、霍山县残疾人协会理事,他识盲文,懂医道,精推拿。那一晚郑先生向王老师诉说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的目标。
王老师告诉他,要学医,先要学会盲文。他把盲文的基本拼写技巧教给了郑学艺……初涉盲文,郑先生如饥似渴地练习。那段时间,他一坐就是十几小时,手因摸盲文几近出血!凭着惊人的毅力与不辍的耕耘,一个星期后,他便能猜测着阅读盲文书了。
接着,他便开始用盲文学习医书。医书中太多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那时他连梦里都在琢磨医书上的内容。他学的主要是按摩,临床实践要求高,他就一边读书,一边摸索着在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揉、按、捏、压,甚至用针刺来寻找穴位,在身上刺七八个针眼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靠着摧不垮、打不烂的坚强意志和过手不忘、过耳不忘的超常记忆力,他熟记了《中医理论》、《诊断学》、《病理学》、《推拿学》等十几本医学著作,再加上名医的指导,他的医学理论已初具水准。
他接触的第一位病人是邻居方师傅。有一天,方师傅到他家玩,腿突然疼起来,郑学艺根据他讲的情况,又经一番摸捏,确诊为股关节脱位,便按照书上讲的方法为他复位,没想到竟然治好了。那一刻,郑学艺不禁心潮澎湃: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解除别人的疾痛,他是多么的激动啊!他对社会真的有用啦!
随着方师傅的宣传,再加上几例老病的治愈,一传十,十传百,登门求治者越来越多,郑先生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治病救人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二、爱心不忘篇
郑学艺靠行医养活自己后,并没有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他是个有志向的人。1994年,他自费从河南新乡128军工厂购买了低频脉冲偏瘫治疗仪和128治疗仪。在本地为群众义诊义治,到1997年4月,先后治疗达上万人次,为家乡父老治愈了疾病或减轻了痛楚。
1997年,在一次盲人聚会中,他萌生了更大的愿望:让更多盲人实现自我价值,减轻社会负担、从而造福社会!
说干就干,他于当年7、8月份,自费聘请安庆盲哑学校陶洪武老师,乘暑假期间,借用黄涧河小学校舍和林场房屋,办起了管吃、管住,完全免费的第一次盲人培训班。学员有来自霍山、苏埠、新安、木厂、顺河等地盲人计10人。9月份学员结业后,工作又成了老大难。他又为学员们寻找就业门路,至1998年4月,成功将第一批学员中的8名寻找到合适的岗位。
1998年8月,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劳模陈传林的引荐下,他与六安市聋哑学校联手,正式创立盲人推拿按摩速成班。至1999年5月共培养出20名学员。在六安市给学员培训期间,给市民义诊义治达6千多人次,受到广大市民一致好评。同时,安徽广播电台驻六安记者站站长沙明为他特别撰写报道《“推”出一片新天地》,发表在《皖西风采》1998年第六期上;皖西报社记者徐欢为他在《皖西日报》中撰文《点燃不幸者希望之火》;六安晚报记者窦祖军也撰文《爱之歌》,歌颂他的事迹。在看到偏瘫病人,原六安市民政局股长苏建中被治好后,苏股长的同事,原六安市民政局副局长梁德英欣然挥毫,写下“山中神医”四个大字赠给郑先生,以示赞赏。
2002年12月2日,受过恩泽、团结在他周围的盲人们,自发组织成立盲人协会,大家一致推举郑学艺担任会长。任职期间,他促成互助,向独山镇的李玉朝、六安的杨开友、双河的薛为田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摆脱了生活上的困难,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刻苦自学,向盲人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残疾人方针、政策,坚定了盲人朋友们对生活的自信,为广大盲人捍卫自己正当权益做出不懈的努力。之后,他又参加了安徽省首届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培训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省残联、省劳动厅、省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2004年首届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培训班优秀学员”称号。
郑学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在残疾人中发挥了表率作用,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裕安区群众和多数残疾人的普遍赞誉。2013年12月28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残联领导强有力的推动下,“裕安区盲人协会”正式成立,郑学艺一举当选为“裕安区盲人协会”会长。随即,郑学艺投入了紧张的盲协工作之中。首先参加区残联主持召开的区盲协会议,并认真听取会议内容,吃透市残联副理事长高阳和区残联理事长沈强的讲话精神;接着,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于2014年元月19日组织召开了裕安区盲协扩大会议。会上带领大家认真学习领会2013年12月28日区残联组织召开的盲协一次会议上高、沈两位理事长的讲话精神,就盲协常务委员会人员分工进行商讨、议定,就盲协2014年度的工作开展进行探讨,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此后他更是多方奔走,募集资金,在2014年春节前夕,又为李克强、吴正慧、李世兰等12名残疾人捐款总数达6580元,有力缓解了他们春节期间的经济、生活压力。
为了帮助盲人产生更多的生活热情与兴趣爱好,挖掘盲人潜力,学习并弘扬盲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3月15日在郑学艺的组织下盲人联谊活动在裕安区盲人协会活动中心如期举行,有30余名成员参加,其中包括干事、会员和非会员。活动中盲人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现场气氛热烈。通过在这个活动深深切体会到盲人世界的多彩生活。
为了让盲人能获得更为完备的教育,并帮助解决就学、就业问题,令他们可以融入社会,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郑学通过多方面的组织与努力,2014年7月在裕安区盲人协会开展了裕安区义务技能培训班。由于郑学艺的人品与医德早已声名远扬,学员来自于四方八面,有来自苏埠、丁集、独山、石婆店、新安等地。通过免费培训,让贫困盲人掌握一项技能,不仅能使他们自食其力,摆脱贫困,造福家庭,而且也能使他们回报社会。同时让更多盲人实现自我价值,减轻社会负担、造福社会这也是郑学艺多年来的心愿。
成绩属于过去,郑学艺先生又已站在高处,眺望未来:新的一年,郑学艺准备抽出更多时间,开展“盲人扫盲”;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捐助资金,开展“盲人推拿培训”、“盲人普法学习”等活动让更多盲人实现就业,早日脱贫致富,让更多的盲人知法、懂法、执法,共同享受社会的进步成果,去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三、回报社会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党的政策感召下,郑学艺想:生我养我的是这个小山村,自己有了较强的社会关系、较大的人脉资源,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他又有了更大的愿望——回报家乡、服务社会。
2010年4月,机会来了。他有一个在外地经商的朋友,积累了一定资金。他们共同出资,于2010年5月,投资兴建“安徽皖云茶业有限公司”。郑学艺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安徽皖云茶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六安市财政局招商引资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全国多地下设分公司。当年就创利润200多万元,上缴利税近10万元,并很好地缓解了家乡人民的就业问题。
为更好造福于家乡人民,郑学艺又于2011年6月在三岔村成立“皖云农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合作社社长。合作社注册151户,其中20%为残疾人松散型社员,主要从事于六安瓜片种植、加工、销售,截止到2014年6月,合作社农户更是扩大到294户。
他经常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2012年,合作社与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所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科研对接单位。合作社实行公司加农户、农户就近扶残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残障弱势的创业致富。全社有20名残疾人先后脱贫致富,占脱贫总数的85%。
2012年起,根据国家政策思路,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在农委直接指导下,实现改造老茶园及开辟新茶园上千亩,2013年,又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坐在办公室内即可给茶树浇水除虫,不久的将来,消费者更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了解茶叶从采摘、加工、包装指导销售的全过程,为打造创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郑学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给了盲人、残疾人和家乡父老:在市、区残协的支持下,残疾人朋友的配合下,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盲协工作正呈现勃勃生机;“皖云茶业公司”也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皖云人的共同拼搏下,成为了省级的龙头企业、安徽省著名商标、也是全省民营企业十大创新品牌之一。正如郑学艺先生自己说的:“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